彼埃·蒙德里安
彼埃·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与
杜斯堡等组织“风格派”,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他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海阔中文网于2017年1月19日整理评介,转载请注明出处。
1、红、黄、蓝的构成
蒙德里安 荷兰 1930年 布上油画 45x45cm 苏黎世私人收藏
这幅作于1930年的《红、黄、蓝的构成》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粗重的黑色线条控制着七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形成非常简洁的结构。画面主导是右上方那块鲜亮的红色,不仅面积巨大,且色度极为饱和。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与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的平衡。在这里,除了三原色之外,再无其他色彩;除了垂直线和水平线之外,再无其他线条;除了直角与方块,再无其他形状。巧妙的分割与组合,使平面抽象成为一个有节奏、有动感的画面,从而实现了他的几何抽象原则,“借由绘画的基本元素:直线和直角(水平与垂直)、三原色(红黄蓝)和三个非色素(白、灰、黑),这些有限的图案意义与抽象相互结合,象征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2、蓝、红、黄、黑构图
蒙德里安 荷兰 1922年 布上油画 50x70cm 私人收藏
此幅画作《红、蓝、黄、黑构图》(Composition Avec Bleu, Rouge, Jaune et Noir)偏重于作品顶部的设计,上下比例并不平均。画中的黄色方块巧妙地被黑色的方块填充了部分空间,而画作顶部的红、白色方块好像快要被“驱逐”到画布外围。画作中最大篇幅的白色方块,既不是正方形,亦非置于画作中央。这幅作品虽然没有体现到蒙德里安常用的平衡构图,却恰恰反映了艺术家对于“和谐”的独特理解方式,并展现了他在失衡中找平衡的艺术理念。画中的方块并非左右对称,但是在不规则的构图里,它们整齐地排列着,反而找到一份自然平和感。蒙德里安共创作了九幅这种构图风格的绘画,它们之间具有细微的变化,这幅画是其中的一幅,也是他此种风格绘画的第一幅,第一幅画就将他推上了绘画顶峰。在2009年2月23日巴黎佳士得拍会上,这幅油画拍出2156.9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的天价,刷新当时世界最高拍卖纪录。
3、红、黄、黑、灰、蓝组合
蒙德里安 荷兰 1921年 布上油画 96x95cm 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藏
这幅画使用三原色(红、黄、蓝)、基础明暗色调(黑、白、灰)、基本方向(纵、横)构建更为抽象的,表现大自然的平衡和秩序。黑色线条创造出现代生活的起落节奏,分割出分别由基础色填充的矩形;占主导的巨大红方块被其它颜色的矩形包围,构成整体和谐。蒙德里安的中期作品,使抽象艺术有别于立体派和野兽派。
4、红黄蓝构图
蒙德里安 荷兰 1922年 布上油画 81.5x82cm 私人收藏
这幅作于1922年的《红黄蓝构图》(Composition with red yellow and blue)是后来演绎了“蒙德里安裙”的原作。
作品是在一个中性的灰底上,布置线条方正、色彩浓重的方块和矩形,再加上一定原色的矩形,衬托出黑与灰。方格式构成空间,创造出一种以紧密的彩色矩形和线条结构相统一的画面。这种由分割产生的动势平衡,最终达到统一,表现了画家追求的那种人类和宇宙间相互感应的高度神秘感。1966年一位时装师借鉴了这幅画,将蒙德里安的代表作推向了全世界。
5、蒙德里安裙
1966年
设计师 伊来夫·圣罗兰 受蒙德里安作品影响创作了著名的格子长裙
伊来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设计的这条裙子的灵感来自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构图》,首次将时装设计和艺术巧妙结合。这种风尚引发了时尚与艺术跨界设计的风潮。伊来夫·圣罗兰还发布了他的个人品牌1966年秋冬新装展示会,发布了10条受蒙德里安作品影响的裙子,后来这些裙子理所应当地进入了时装史的殿堂,并且有个专用名字“蒙德里安裙” (robe
Mondrian)。
6、自画像
蒙德里安 荷兰 1900年 布上油画 50x30cm 私人收藏
1900年,这是蒙德里安28岁时的自画像。蒙德里安的父亲是一位清教徒和热衷美术的小学校长,使得蒙德里安八岁时立志要当画家,14岁开始学画,在17岁取得小学教师资格之前,蒙德里安是在他的叔父福尔兹·蒙德里安的指导下学习绘画。福尔兹是一位海牙画派的画家,因此蒙德里安得到写实浪漫的真传。20岁成为当地的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开始从事学院派和写实主义创作。此时蒙德里安的创作还是属于写实的。那么,蒙德里安用了多少年才找到他的“三原色”?
7、树
蒙德里安 荷兰 1902年 布上油画 80x50cm 私人收藏
这是蒙德里安1902年时画的《树》(Polder Landscape with Silhouetted Young
Tree),在一片宽阔草地上,站着一棵挺拔的树,树干笔直,树叶茂盛而碧绿,看上去赏心悦目,其创作手法基本上是自然主义的风格,属于写实派,而后来的树就不是“树”了。
8、静物
蒙德里安 荷兰 1903年 布上油画 70x50cm 私人收藏
1903年蒙德里安以“静物”(Still
Life )获得艺术家会的肯定,坚定他将绘画当作终生职业意念。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见严谨的构图和豪放生动的笔触,兼具现代与古典的优点,在同辈画家中已渐渐展示出自己的风格。
在这幅画中其实就可以看出来,蒙德里安的风格已经开始向抽象转变,物体的形象已经变成了基本的线条和几何形状,这和蒙德里安最初的风格是不同的。
9、柳树林:光和影的印象
蒙德里安 荷兰 1905年 布上油画 75x45cm 私人收藏
光和影是印象派最明显的特征。蒙德里安1905的作品《柳树林》(Willow Grove - Impression of Light and
Shadow),看上去有点像北京鸟巢,一见便留下好印象。可以看出,此时的作品显然受到了印象主义的影响。
10、天空下的磨坊
蒙德里安 荷兰 1906年 布上油画 60x40cm 私人收藏
六年后,蒙德里安还在画着印象派风格的荷兰风车(《Stammer mill with streaked
sky》)。1892年蒙德里安进入阿姆斯特丹的国立艺术学院,正式接受学院派的训练,也奠定了他深厚的写实能力。风景画是蒙德里安初期的绘画主题,此时的作品仍旧弥漫著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风格与精神,受到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渐渐脱离了海牙画派的表面形式。
11、水边风车
蒙德里安 荷兰 1907年 布上油画 90x60cm 私人收藏
阿姆斯特丹最有名就是风车,蒙德里安在早期创作中,不厌其烦地创作了10几幅风车作品,这幅1907的《水边风车》(Oostzijde Windmill at
Night),是风车系列中的佼佼者。 画面上明显留有印象派风格的印记。
12、受难之花
蒙德里安 荷兰 1908年 布上油画 60x40cm 私人收藏
在这幅《受难之花》(Passion
Flower)中,女主人公站立着,沉静而肃穆,似乎在与一个来自领受圣餐者组成的神秘世界,或者,与一种有着同等超验的宗教狂热,但却置身自然之外的不可见的力量进行交流。这幅画在创作上使用了点彩法,女孩身上的白色背心,那白色并不是仅仅是白色,而是红色,灰色,白色,混在一起。画里的白色,原本是冷色调却能给人一种暖意。点彩派是后印象派里的一个派别,所以这幅画是后印象派风格的作品。
13、盖因河畔的树
蒙德里安 荷兰 1908年 布上油画 70x50cm 私人收藏
这幅《盖因河畔的树》(Trees by the gein at
moonrise),有点野兽派的味道,作于1908年。这一年,蒙德里安参观了在阿姆斯特丹举办梵高的回顾展,还有20世纪初的那些年,他和野兽派的小伙伴们正热烈地厮混着,于是,他的画又开始变成了这样。
14、红色的树
蒙德里安 荷兰 1909年 布上油画 80x60cm 私人收藏
在这幅《夜:红色的树》(Avond evening the red
tree)中,蒙德里安关注的焦点是树枝与树枝、树枝与树干以及树与其他物象之间的造型关系。树的个别特征已被全然抹去,我们所见到的画面是以曲折跳跃的线条和趋于平面的树形传达出某种象征性和表现性意味,是高度抽象化的图形。在从了野兽派后,他懂得了在画布上释放色彩,还其自由。
15、进化
蒙德里安 荷兰 1911年 布上油画 178x85cm 183x87.5cm 178x 85cm 荷兰海牙市立美术馆藏
大约在1909年,蒙德里安对“通神论”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该年五月正式加入“荷兰通神论者协会”。该协会的神秘教义,在对艺术的理解上充满神秘和象征的色彩。受通神论的影响,蒙德里安的艺术逐渐脱离自然外形,转而追求某种深层的内在精神的表达。这幅作于1910—1911年的三联画《进化》(Evolution),可以说是一幅通神论的祭坛画。画中站着的人物处于恍惚沉思的状态,似乎已经获得了某种精神的启示。画面以蓝色为主调,点缀着黄色的星星和红色的西蕃莲花朵。独特的造型和对比鲜明的色彩使画面发散出某种患惑人心的力量。该画有一个颇为神秘的标题:《进化》。
16、灰色的树
蒙德里安 荷兰 1912年 布上油画 78.4x108.9cm 荷兰海牙市立美术馆藏
1911年,蒙德里安在巴黎第一次看到了立体主义原作,受到非常深刻的影响。于是,他在12月离开阿姆斯特丹来到巴黎,投身到分析立体主义绘画的探索之中。这幅《灰色的树》(The
Gray
Tree)是他作于1912年的作品。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到树撑满了整个画面,树的枝干几乎全部伸展到画框,仿佛画框把树剪切在它所包围的空间里。树的个别特征已被全然抹去,我们所见到的,是高度抽象化的图形。尽管如此,深色的枝干在中性的灰、绿色小碎面中依然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这是蒙德里安从立体派中获得的新启迪:“克服自然的表现又不违反自然本身的真实”。
17、开花的苹果树
蒙德里安 荷兰 1912年 布上油画 78x106cm 荷兰海牙市立美术馆藏
在1912年10月阿姆斯特丹的“近代美术联展”中,蒙德里安送展了这幅《开花的苹果树》。依然是树的主题,但几乎走到了纯抽象的边缘。形象被进一步简化至碎面,而几乎成为图案的象征。我们可以看到,树干与枝杈变成了直线和弧线,它们相互交错,产生某种特别的律动感。色彩则采用了柔美的淡绿、淡黄色系,给人轻快和愉悦之感。画面上,树的基本形态其实已经消失在一种黑色线条的网格之中。整个画面都被网格笼罩着。这种网格的结构,显示出中间稠密而四周逐渐疏松的构成秩序。这种所谓集中式的结构,在蒙德里安以后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18、裸体
蒙德里安 荷兰 1912年 布上油画 70x50cm 私人收藏
蒙德里安在1912年创作出了杜尚“下楼梯的裸女”(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的姐妹作品《裸体》(Large
Nude),有点立体主义的味道。1912年1月移居巴黎后,蒙德里安尝试以立体主义作画,但他更专注于图像的结构和组织,并提出了“通过线条,色彩和区域的平等达到和谐”。他也越来越多的利用垂直和水平的线条元素抽象地表现景观。
19、树的构成
蒙德里安 荷兰 1913年 布上油画 70.4x60cm 私人收藏
到了2013年,蒙德里安的那棵树就成了这样子。他把凡高的表现性、野兽派色彩的非描述性以及法国新艺术运动的线形图案熔于一炉,使之成为一幅构成型的、造型感强烈的,然而仍是极富独创性的作品《树的构成》(Composition
Abres)。
20、椭圆形构图2
蒙德里安 荷兰 1914年 布上油画 113x84.5cm 私人收藏
如果把线条捋捋直一点,再加一点颜色呢?那就是1914年这样的构图。蒙德里安在这幅作品“椭圆形构图2”(Composition in oval with
color
planes2)中标注字母“KUB”引用立体派风格。即使这样,蒙德里安描绘的依旧是他所观察到的现实生活,他的作品把这个世界简化成线条和方块,展示出我们现在所谓的像素。但是,立体派风格对蒙德里安来说还不够简洁。看到这,貌似离我们著名的蒙德里安三原色很近了。而事实是,从自画像开始已经用了整整14年时间。
21、海堤与海·构成十号
蒙德里安 1915年 布上油画 85.1X108.3cm 荷兰奥杜罗·库拉穆勒美术馆
1914年夏天,蒙德里安回到故乡看望重病的父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他滞留荷兰。由于回不了巴黎,远离了那儿频繁的艺术活动刺激,他可以静下心来对艺术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他开始对立体主义的追求产生不满。他住在海边,画了一组以大海为主题的系列画,题名为《海堤与海》。这幅《海堤与海·构图十号》便是其中之一。在画中,海面重复的波浪,以及波光的闪烁变化,被提炼为诸多由水平和垂直的短线交叉而成的十字形。这些十字形,朝着上下左右四方连续地排列。线的长短不一;使其排列的密度及画面的色调也相应地起着变化。在这里,所有曲线的痕迹都消逝殆尽,直线统帅了画面。传统的透视法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空间概念。在这种新的空间中,大气的效果被彻底消除,画面呈现出线状图形的充满节奏的颤动。
22、颜色构图
蒙德里安 荷兰 1917年 布上油画 80x60cm 私人收藏
1917年,蒙德里安与杜斯堡等人共同创办了美术杂志《风格》,在创刊号上发表了自己第一篇理论性的文章《绘画中的新造型艺术》,明确提出具象艺术只能描绘事物的外表而难以表现本质,而“新造型主义”将排除一切与艺术无关的因素干扰,创造一种纯粹的形式,来表现自然万物之间的本质和谐。随之,他的作品发生了新的变化,蒙德里安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蒙德里安。他用一种具有清楚性和规律性的艺术,以某种方式反应出宇宙的客观法则。三原色的简单结构中展现出某些神秘主义的思想,揭示出艺术主观的外形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主题。
23、46岁自画像
蒙德里安 荷兰 1918年 布上油画 80x60cm 私人收藏
这是蒙德里安1918年具有标志性的《自画像》(Selbstportrt)。画中,蒙德里安的头周围有些抽象的长方形,仿佛透露着自己的脑袋里一直都装着这些线条结构。几何图形对蒙德里安来说远不止一眼了事,而是一直影响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从1900年的自画像到1918年的自画像,18年过去了,蒙德里安从28岁到46岁,从写实绘画──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风格派,一路走来,花了18年,他终于找到了梦中的三原色!
24、网格构成5
蒙德里安 荷兰 1919年 布上油画 70x70cm 私人收藏
1919年,
蒙德里安在法国发表了《论新造型主义》一文,深入阐明自己的抽象艺术理论。随之,他的作品发生了新的变化,完全不以眼睛看到的物体表象作题材,而是把各种绘画元素限制在最基本的横竖直线、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灰中,蒙德里安称此风格为“新造型主义”。蒙德里安已然彻底进化成几何思维,这个世界也在他的画中被简化为可以用线条勾勒出来,也可以消失在这些简单的结构中。这幅《网格构成5》(Grid
Composition5)就变成了清晰明了的马赛克图样。
25、构成A
蒙德里安 荷兰 1920年 布上油画 91.5x92cm 意大利罗马国立现代美术馆藏
蒙德里安的《构成A》﹝Composition
A﹞是一幅属于“新造形主义”﹝Neo-Plasticism﹞的创作,蒙德里安在白色的画布上,用水平和垂直的黑线条去分割,没有用对角斜线,然后在那些分割画面中涂上色彩的原色,像是红色、黄色和蓝色。“新造形主义”的观念正好与当时的未来主义﹝Futurism﹞相反,它不是去把握生活的速度和动荡不安,而是去描写秩序,这种绘画看起来呆板,其实那些大小不一的方格、不同颜色及长短不同的线条所产生的和谐及韵律,是极具音乐性的。
26、场景2号
蒙德里安 荷兰 1921年 布上油画 100x80cm 苏黎世私人收藏
蒙德里安从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等,这一切都为了鼓吹一种极端抽象的精神,宣扬艺术应该完全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应该追求
“ 绝对的境界 ”,所以人们又给他这种抽象画特征起了个雅号,叫“ 冷抽象 ”。
27、画面1
蒙德里安 荷兰 1921年 布上油画 80x80cm 私人收藏
蒙德里安的这些作品给我们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给大脑减压,洗涤灵魂。他的作品看似简单,实则各有千秋,如果你说你看了一幅就了解所有的,无疑是有失偏颇的。
28、红、黄、蓝的构图C三号
蒙德里安 荷兰 1922年 布上油画 90x70cm 私人收藏
随着蒙德里安自我风格的逐渐清晰强烈,画作内容从写实主义变得抽象再变成最根本的几何形状,他的用色也就越简单越趋于单纯。对比也从暧昧一片变得愈加强烈清晰。摒弃一切间色,最后锁定三原色进行疯狂的创作,并在红蓝黄这个色系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玩味它们之间的比例、位置关系。
29、红、白、蓝的菱形画
蒙德里安 荷兰 1924年 布面油画 143x142cm 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藏
这幅《红、白、蓝的菱形画》是一幅最能代表蒙德里安艺术思想的作品。画面把一个正方形按菱形的样式放置,通过长短不同的水平线和竖直线把画面分割成了诸多的三角形、正方和长方形以及各种不规则图形。这时,当我们仔细分析时就会感觉到这其中富于变化,包罗万象的艺术特色,就如同我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精美绝伦的“八卦图”一样,暗含玄机。画家进一步在这众多的图形中,填充了单纯的红、黄、蓝等原色。使画面在造型之外又增添了变化的因素。
30、红黄蓝白黑的构图
蒙德里安 荷兰 1924年 布面油画 130x100cm 私人收藏
这是一幅典型的几何抽象画,是由直线和直角(水平与垂直)、三原色(红黄蓝)和三个非色素(白、灰、黑)构成的。蒙德里安把以前看来极为复杂的绘画语言,简单为纯粹的构图和单纯的色彩,然而整个画面看上去均衡而和谐,并且包含变化的活力和无限的延伸性和弹性。在蒙德里安这纯粹的图形和色彩的世界里,我们更能感受
到整个世界背后复杂而变化的种种存在、种种可能,以及整体与局部,整体和整体,局部和局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因而,这幅用简单的抽象语言所构建的图画,却包含了许多幅画都无法达到的删繁就简的特殊表现效果。
31、纽约市
蒙德里安 荷兰 1941年 布上油画 119x114cm 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
这幅画《纽约市》﹝New York
City﹞,是蒙德里安晚年的作品。1930年,蒙德里安离开巴黎来到伦敦。由于二战烽火的波及,他于1940年逃往美国,在纽约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四年。在这五光十色的大都会,蒙德里安感受到没有战事纷扰的世界,在纽约创作的作品比过去更为明亮、更为抽像,反映了纽约的现代经验。他融合了过去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加以延伸,色彩、线条呈现轻快的律动,画面的音乐性在此达到最高境界。
32、百老汇爵士乐
蒙德里安 荷兰 1942年 布上油画 127x127cm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百老汇爵士乐》是蒙德里安在纽约时期的重要作品,也是其一生中最后一件完成的作品,它明显地反映出现代都市的新气息。依然是直线,但不是冷峻严肃的黑色界线,而是活泼跳动的彩色界线,它们由小小的长短不一的彩色矩形组成,分割和控制着画面。依然是原色,但不再受到黑线的约束,它们以明亮的黄色为主,并与红、蓝间杂在一起形成缤纷彩线,彩线间又散布着红、黄、蓝色块,营造出节奏变换和频率震动。看上去,这幅面比以往任何一件作品更为明快和亮丽。它既是充满节奏感的爵士乐,又仿佛夜幕下办公楼及街道上不灭灯光的纵横闪烁。这是蒙德里安艺术生涯的最后一个新发展。1944年2月,他因严重肺炎而去世。
蒙德里安生平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
1、启蒙青少年时期(1880年~1892年)
蒙德里安生于荷兰中部的阿麦斯福特,父亲是一位清教徒和热衷美术的小学校长,环境条件使蒙德里安从小就能接触美术,而宗教对蒙德里安来说更是他的启发、转变风格的关键。
八岁时蒙德里安立志要当画家,但是家人认为艺术家是一项不稳定的工作,蒙德里安与父母多次商量之后,他承诺要取得美术教师资格养家糊口,这才让蒙德里安的父母答应让他学习绘画。但是蒙德里安拥有教师资格之后,却未曾在教育界服务过。
在17岁取得小学教师资格之前,蒙德里安是在他的叔父福尔兹·蒙德里安的指导下学习绘画。福尔兹是一位海牙画派的画家,因此蒙德里安得到写实浪漫的真传。
2、阿姆斯特丹时期(1907年~1912年)
1892年蒙德里安进入阿姆斯特丹的国立艺术学院,正式接受学院派的训练,也奠定了他深厚的写实能力。风景画是蒙德里安初期的绘画主题,此时的作品仍旧弥漫著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风格与精神,受到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渐渐脱离了海牙画派的表面形式。
1903年蒙德里安以“静物”(Still
Life)获得艺术家会的肯定,坚定他将绘画当作终生职业意念。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见严谨的构图和豪放生动的笔触,兼具现代与古典的优点,在同辈画家中已渐渐竖立自己的风格。
1909年蒙德里安经历了自己的宗教革命,他加入了“荷兰通神论者协会”,接触了新柏拉图主义和多神论思想,使得蒙德里安发现自己,思考人类存在的价值。这项转变也改变了蒙德里安创作的方向,开启新造型主义的思考方向。
3、立体主义的震撼(1911年~1914年)
1911年蒙德里安见识了毕加索和布拉克等立体派的作品,感受极大的震撼。立体派讲究的立体事实和明确客观都是蒙德里安追求的目标。随后前往巴黎研究立体派的绘画风格。他不断分析眼睛所见的影像,并且加入了音乐性作品充满了节奏感。蒙德里安成功的从立体派中吸取精华,作品以抽象的方式呈现,并加入了自我的风格,脱离了立体派。
4、风格派(1914年~1919年)
1914年回到荷兰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蒙德里安留在荷兰致力于“绘画中的新造型”,集结许多有志一同的朋友激荡出新造型主义。
1917年蒙德里安的朋友出版“风格”杂志让蒙德里安等画家发表创作理念。1918年签署了反战、反个人主义,宣扬和平团结的“风格派宣言”。蒙德里安想利用艺术将生命升华,他利用抽象的造型与中性的色彩来传达秩序与和平的理念。
5、关键的转变(1919年~1938年)
在这一时期蒙德里安发现了新的个人形式,他使用更基本的元素创作(直线、直角、三原色)组成抽象画面,此时期的代表作“线与色彩的构成”色彩柔和、充满轻快和谐的节奏感。
6、伦敦时期(1938年~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德里安心情大受干扰,他的画失去了快乐的色彩节奏,由黑色线条贯穿画面,给人极度的忧郁感。这是他第五度转型。
7、纽约时期(1940年~1944年)
生命中最后四年,蒙德里安移居美国纽约市,在这五光十色的大都会,蒙德里安感受到没有战事纷扰的世界,在纽约创作的作品比过去更为明亮、更为抽像,反映了纽约的现代经验。他融合了过去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加以延伸,色彩、线条呈现轻快的律动,画面的音乐性在此达到最高境界。1944年2月1日,蒙德里安在纽约去世,享年72岁。
上一页 关闭窗口
下一页
海阔中文网网站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