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系列(8):阿尔时期(中)
阿尔时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1888年初,35岁的梵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它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靠提奥的资助,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他的创作真正进入了高潮。这个时期,他画肖像画、自画像、柏树、向日葵、麦田、星空、太阳。这时颜料的革新也给他带来鼓舞,他尝试用一种原色来表达主题,用近似的补色作画面的呼应与映衬,或用鲜明的对比色作深入的延伸。从《向日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高纯度色彩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明亮的铭黄作为背景,衬托着用中黄和橙黄描绘的向日葵,令画面有一种极致的灿烂效果。
183、收获景象 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3x92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184、日落: 阿尔附近的麦田
凡高 荷兰 1888年6月 布面油画 73.5x92cm 瑞士温特索尔博物馆藏
185、普罗旺斯的收割
1888年6月 布面油画 50.0 x 60.0 cm 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
186、
麦田 1888年6月 布面油画 50x61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波尔基金会
187、小山似的麦田
1888年6月 阿尔 纸板布面油画 54x6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188、普罗旺斯的干草垛
1888年6月 布面油画 73x92.5cm 荷兰国立渥特罗库勒穆勒美术馆
189、从麦田远望阿尔
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3x54cm 巴黎罗丹美术馆
190、收割者 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3.6x93cm 俄亥俄州托莱多艺术博物馆
191、普罗旺斯农庄 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46.1x60.9cm 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
192、
麦垛 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5.2x66.6cm 火奴鲁鲁檀香山艺术学会
193、
岩石上的橡树 1888年7月初 阿尔 布面油画 54x65cm 美国休斯顿艺术博物馆
194、
运河边的洗衣妇 1888年7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4x60cm 纽约私人收藏
195、新割的草坪和有垂枝的树 1888年7月 画布油画 60.5x73.5cm 私人收藏
196、坐着的莫斯梅 1888年7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0x74cm 华盛顿国立艺术画廊
我们发现凡·高在为一位不知名的少女(La Mousmé)所画的肖像中首先做了这种尝试。这幅作品创作在朱阿夫兵之后,取的是皮埃尔·洛蒂的小说《菊花夫人》中未出师的那个小艺妓的名字,它的风格跟凡·高对日本版画的热情完全合拍。在给提奥的信中,凡·高就是用日本版画的术语来描述这幅作品的(L514)。然而,这幅作品本身并没有洛蒂小说人物身上那种古雅和异国情调的性魅力。画中的少女完全是个文质彬彬的正派女子。其姿态就像正式肖像画上的成年人,端庄地坐在一张弯木椅上,手里拿着一枝夹竹桃花——按照凡·高的说法,这种花"象征着爱情"。虽然她点过于严肃、姿势过于僵直,但是带条纹和斑点的服装色彩艳丽、图案花哨,对此起到了抵消作用。个即将成年的女孩,她基本符合凡·高要画一个"未出师的艺妓"的意图。这位法国姑娘正处在成年与活泼的青春期之间,具有凡·高所认为的理想女性特征。
197、 三朵向日葵 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8x73.5cm 美国私人收藏
198、花瓶与五朵向日葵
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98x69cm 二战时毁于火灾
《花瓶与五朵向日葵》被认为是凡高在阿尔创作的第二幅向日葵,浓重的宝蓝色墙壁前,罐子里有三朵花,前景的桌上放着另外三朵。明明是六朵向日葵,却名叫“花瓶与五朵向日葵”(Still
Life: Vase with Five Sunflowers
),不知道凡高的这些画是谁给命名的。梵高非常重视画面质感,很多笔触是向上提起的,造成花朵怒放的感觉。他的笔触非常粗狂,犹如雕塑一般,充满遒劲的爆发力,就像这幅画,以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画家狂热般的生命激情。然而,这幅向日葵的命运最为不幸,1920年,一位日本收藏家不远万里买回了这幅画,但在1945年、也就是二战时期,美国对大阪进行轰炸,画作也未能幸免于难,这是个悲剧。
199、十二朵向日葵 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91x72cm 德国慕尼黑新皮纳克提美术馆
200、十四朵向日葵
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92.1x73cm 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这是凡高在阿尔所创作的第四个向日葵作品,也是该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中15朵向日葵从一只简单的陶罐里冒出来,背景是耀眼的黄色。花儿有的新鲜挺拔,环绕着火焰般摇曳着的花瓣,有的则快要结子,已经开始凋萎。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这幅画是英国伦敦国家画廊1924年直接从梵高家人手中购得。创作这幅画时,梵高用他典型的详尽和精确的描述习惯,描述了他在阿尔创作向日葵的过程:“我画了三次,第一次,三朵大向日葵在一只绿花瓶里,明亮的背景;第二次,三朵,一朵枯萎并掉了叶子,另一朵是蓓蕾,背景是品蓝;最后一幅是明亮的,我希望,开始创作第四幅。这第四幅有14朵花,黄色背景。”还有,这第四幅是唯一一幅将Vincent(文森特)的签名放在花瓶的上半部。
201、
十四朵向日葵 1889年1月 阿尔 布面油画 100.5x76.5cm 日本东京兴亜美术馆
202、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 1889年1月 阿尔 布面油画 95x73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203、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
1889年1月 阿尔 布面油画 92x72.5cm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204、
花瓶中的夹竹桃 凡高 荷兰 1888年8月 布面油画 68.3x73.7cm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205、
吉普赛人露营的大篷车 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45x51cm 巴黎奥赛美术馆
206、蒙马茹尔日落
1888年夏 阿尔 帆布油画 73.3x93.3cm 私人收藏
207、邮递员约瑟夫·鲁林
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5.3x81.2cm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1888年8月,凡高认识了邮递员约瑟夫·鲁林(Joseph Roulin)。与农民佩兴斯·埃斯卡利耶对比之下,邮差约瑟夫·鲁林则是官僚权威的代表。凡·高曾描述过鲁林的习惯和性格——他好喝酒,喜欢摆父亲的架子,有苏格拉底式的小聪明,爱慷慨激昂地发表政治见解,所有这些都暗示他是个精力充沛、性欲旺盛的男性。天蓝色的背景使画面显得很明艳,这明艳的背景衬托出颜色较深的人物轮廓,使制服上金黄色的装饰和鲁林微仰长满胡须的脸格外醒目。画的下半部分是这位辩论起来劲头十足的邮差的身体。孔雀蓝的光亮部分使人物的胸部显得饱满和宽阔。那双手从袖筒中伸出来似乎在摆动。
208、邮递员约瑟夫·鲁林
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4.1x47.9cm 底特律底特律艺术协会
凡·高曾描述过鲁林的习惯和性格——他好喝酒,喜欢摆父亲的架子,有苏格拉底式的小聪明,爱慷慨激昂地发表政治见解,所有这些都暗示他是个精力充沛、性欲旺盛的男性。在铁路邮局和凡·高的"黄房子"附近有一家"车站咖啡馆",鲁林是那里的常客,并且常在那里高谈阔论。凡·高曾提到,"他口若悬河地争辩着,颇有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加里波第的讲演风度"。(L550)不过,这并非仅仅指的是鲁林的激情,在凡·高眼里,鲁林似乎是革命的共和理想的化身。他在信中告诉贝尔纳和威廉敏娜:"他是个铁杆儿共和派,就像那老唐居伊。"(B14,W5)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有一次我看着他唱马赛曲,我还以为我看到了1789年的景象,不是明年那个89年,而是99年前那个89年。"
209、阿曼德·鲁林的肖像
1888年12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6x55cm
德国埃森富克旺博物馆
这幅画描绘了阿曼德酷酷的装扮,优雅的姿态,生动的黄色外套,粉红的衬衣领子,黑色帽子、背心和领带,但表情似乎有些伤心,或者因为坐着感到无聊。他的身子填满了画面,给人一种自信、男性化的年轻人的印象。阿曼德是凡高的好友邮差鲁林的儿子,2017年6月他因电影《至爱梵高》而火了一把。该片的主角就是这幅画中的阿曼德,为了替其父亲邮差约瑟夫·鲁林送一封凡高生前写给弟弟提奥的信而踏上了漫长的旅程,凡高的死因也随之浮出水面。据说为了拍这部片子两位英国导演准备了七年,深入研究凡高的800封书信和相关书籍,并在全世界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画出65000张与凡高生活和作品有关的油画,构成这部95分钟的动画长片。
210、阿曼德·鲁林 1888年12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5x54cm
鹿特丹波瓦曼斯·凡勃宁根博物馆藏
这是凡高为阿曼德画的第二张油画,也是凡高为他画的仅有的两幅,都是用65×54厘米的大帆布制成的。画中的他,一身黑打扮,身体略微转过身,双眼低下,似乎是一个伤心的年轻人,即使是帽子的角度似乎也表示伤感。凡高是1888年12月为他画的,这一年他17岁,他1871年5月5日出生于兰贝斯克,1945年11月14日去世。他是邮差约瑟夫·鲁林的长子,他的父亲曾是凡高的绘画模特,也帮助凡高送信给弟弟提奥。在“割耳”事件之后,作为凡高的好友,他因拒绝签署怠慢(Diss)凡高的文件后,遭到其他居民恶意的言语嘲讽。对此,阿曼德·鲁林非常不理解,所以当父亲提出要让他给死去的凡高送信时,他推诿扯皮,甚至还把信丢在路边。但最后信还是通过加歇医生转交到提奥的遗孀手中。
211、铁路车厢
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45x50cm 法国阿维尼翁博物馆
212、佩兴斯·埃斯克利耶肖像
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4x64cm 西蒙艺术博物馆
这是普罗旺斯的牧羊人的肖像。1888年他为巴黎的观众描绘了阿尔人的形象。阿尔的现代气息有别于巴黎的现代气息,因此他笔下的那些人物也跟巴黎人大不相同,他甚至暗示放牛老汉佩兴斯·埃斯卡利耶的肖像画可以和图卢兹-洛特累克的"化妆粉"配对,该画中是一位身着无袖衬衫正在梳妆打扮的年轻女子,凡·高也承认这是"很古怪的搭配"。凡·高的这种搭配的怪念头反映了他乌托邦式的文化组合:
城市文化加乡村文化、性文化加纯朴文化,再加上现代文化气重击声。由于普罗旺斯人的这些别具一格的画像是准备拿到巴黎去展示的,也就等于一个社会群体去见另一个社会群体,所以阿尔人的这些肖像画便构成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另一种现代型画廊。
213、放牛老汉埃斯克利耶肖像
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6x69cm 私人收藏
凡·高将农民模特——放牛老汉佩兴斯·埃斯卡利耶描绘为一种'手不离锄头的人,这效仿的是米勒1860到1862年的绘画风格。埃斯卡利耶在两张肖像中都是以饱经风霜的老农的形象出现的,他身穿蓝色罩衫,头戴草帽,因劳作而变得粗糙的双手祈祷似地叠放在牧牛杖上,手的位置在画面中央,画面的背景是热烈的桔黄色。这幅作品颇具圣像意味,凡·高的画将埃斯卡利耶一生经历所留下的标记做了神圣化的处理。火红色的袖口和围巾格外醒目地衬托出那双祈祷似的手,红色的笔痕突出了凹隐的眼睛和布满皱纹的皮肤,微侧的头显得严肃而专注,向上望的目光里甚至带着哀求的神情。那根牧牛杖可以说是模仿了米勒的锄头,却又是很不相同的一种支撑工具。米勒笔下农民的锄头象征着毫无成效的劳动,而这根牧牛杖却表现了颇有含义的休息,拿锄头的农民显得疲惫不堪,拄牧牛杖的农民面带着虔敬的表情。实际上,米勒表现的是农民的绝望,而凡·高表现的是饱经岁月的风霜之后的温良和尊严。
214、从码头运沙船上卸货的工人
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5.1x66.2cm 德国埃森富克旺博物馆
215、出发到塔哈斯孔的画家
1888年秋天 阿尔 布面油画 烧毁
216、日落时的柳树
1888年秋 阿尔 纸板油画 31.5x34.5cm 欧特娄: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217、老磨坊
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4.5x54cm 纽约水牛城公共美术馆
218、第三张朱阿夫兵米里耶的肖像
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0x49cm 欧特娄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凡高有位朋友是朱阿夫兵营中的军官——米里耶中尉, 他想用米里耶作模特,
来完成“大情人画像”。米里耶是参加过东南亚北部泫战役的老兵, 在凡高给他画的这幅半身像上, 他身着军装、头戴军帽,
胸前挂着奖章。这幅肖像意味着“军人的英武”或“军人的潇酒”, 这也正是博德莱尔所推崇的现代生活题材。
219、宛如和尚的自画像
1888年9月 布面油画 62x52cm 美国哈佛大学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