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世界名画 卢浮宫名画 奥赛馆名画 中国油画 写实画派 杨飞云油画 不朽的胡杨 台湾六日游 人在旅途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旧称归绥,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县境。清初建一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清末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民国时期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蒙绥合并后,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1954年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这里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也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1、呼和浩特,一座可与拉萨媲美的城市,每一条街都是特色街,每一条路都有风情建筑,著名景点可列举50个,精美寺庙不下50座,博物馆科技馆也非一般,西汉王昭君墓更是珍贵。2018年6月13日至6月17日在呼市前后逗留了五天。

 

      2、大召寺,汉名“无量寺”,蒙语“伊克为”,意为“大庙”。大召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始建于1579年,明代称“弘慈寺”,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为无量寺,沿用至今。历经明清两代的大召寺,历尽风雨沧桑,如今整修一新,辉煌的殿宇、传神的雕塑、精美的壁画,浩瀚的经卷,以及著名的吉祥八塔,给呼和浩特和内蒙人民带来吉祥。

 

     3、大召广场的铜像,这个铜像不是成吉思汗,而是成吉思汗的十七世孙,名叫阿拉坦汗,他是明朝时期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是呼和浩特城的始建者,也是大召寺的创建人。他军功卓著,被蒙古族人尊呼为“圣狮”。

 

   4、佛照青城,青城即呼和浩特市,十六世纪中叶蒙古族土默特部三万户首领阿拉坦汗率部众来到呼和浩特这个地方,只见水草丰茂,一马平川,于是于公元1572至1575年仿元大都筑城定居,明朝廷给起了一个汉文名称叫“归化”。公元1581年阿拉坦汗和三娘子再次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于当年完工。由于所建城墙全是呼和浩特正北方大青山上的青石,远远望去一片青葱,称为青色的城,呼和浩特在蒙古语里即库库和托的音译,便是青色之城。

 

      5、九边第一泉,大召寺右侧山门的门额上,悬挂着一块横匾,上书“九边第一泉”五个大字,是专指大召门前的名胜“玉泉井”而言。相传,清代康熙皇帝率军西征噶尔丹凯旋而归,途经呼和浩特,在大召门前歇脚,时值酷暑,大队人马口渴难奈,这时,皇帝的御马突然奋蹄刨地,蹄落处涌出一股清泉,自此泉水长流不绝,人们叫它“御泉井”,又因为泉水清澈甘甜,久而久之便有了“玉泉”之说。

 

     6、明清遗韵,牌匾的反面就是“塞上老街”,老街就在大召寺西面,始建于明清,兴盛于民国,虽历经沧桑,却古韵犹存。这里是呼和浩特市唯一保存完好,体现了归绥旧貌的老街。街长380米,各种古董赝品充斥其间,摆在街面上,任你评头论足,挑三拣四。羊毛毡、羊毛衣、皮包,以及牛肉干、奶制品都是吸引外地客的特色商品。

 

     7、青铜奔马,进得大召山门,便是天王殿,大召的中轴线纵分五重: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中轴两边有东西跨院。天王殿门额上写着“虚往实归”,是不是暗指明朝赐名“归化”一事。门前只见一匹青铜奔马正昂首嘶鸣,扬蹄欲飞,呼和浩特是马的天下,正像包头是鹿的天下。

 

    8、菩提过殿,过了天王殿便是,右石碑写着“寿”字,边上的有个普寿殿;左石碑写着“佛”字,边上有个密宗护法佛殿。菩提过殿门前立有两根高高的经杆,是“晾佛杆”,每年的正月十五与六月十五,大召寺都要将珍藏的一幅长2丈、宽1.5丈的“未来佛”唐卡,挂在殿前晾晒。晾佛既能让百姓瞻仰佛尊,淋浴佛恩,又能使佛像防止虫蛀。

 

     9、大雄宝殿,这是大召的主殿,飞檐斗拱,金碧辉煌,上方牌匾写的是“普渡慈航”,门前的汉白玉石座上有明代铸造的一对空心铁狮, 昂首仰视。殿内供奉着一尊四百多年、用一吨半的纯白银打造的释迦摩尼佛祖像(银佛),大召寺三宝的银佛、龙雕和壁画,都在此殿内,故此殿为大召寺的精华所在,也是寺院喇嘛修行的地方。

 

     10、玉佛殿,在东跨院,里面供奉一尊释迦摩尼佛祖像,是用一整块二十多吨重的缅甸玉雕刻而成。殿旁的青砖地面上,站着三头巨兽铜雕:大象、白狮、青牛,传说他们是远古神的使者,是佛得道的座骑。好像只有铜牛比较受游客青睐,鼻子都被摸的锃亮。难怪,中国股市开张快30年了总是牛短熊长,中国欠股民一个长长的牛市!

 

     11、席力图召,是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位于旧城东兴旺巷,距离大召仅为100米。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汉名“延寿寺”,寺庙因四世达赖的老师第一世席力图活佛长期主持此庙得名。建于明朝隆庆和万历年间(公元1567年—1619年),原是一座小庙,后经清代的重修与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

 

     12、五塔寺,位于玉泉区五塔寺前街,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高约16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经文,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珑秀丽,是古代少有的美术建筑。

 

     13、观音寺,位于大召的南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呼和浩特市内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的汉传佛教寺院。昔日的观音寺,居于“汉佛庙之首”, 曾是呼和浩特地区历史上汉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呼和浩特市的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4、宝尔汗佛塔,位于观音寺的对面,号称世界第一佛塔。这是一座新建佛塔,2008年2月14日建成开光。佛塔塔基占地6561平方米,高度达81.6米,建设资金全部来自于民间捐赠。“宝尔汗”为蒙古语“佛”的发音,宝尔汗塔即“佛塔”之意。佛塔由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副院长龙多活佛主持选址、设计、装藏和开光,造型为八大佛塔中的“菩提塔”式样,是观音寺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5、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是史记纪载和民间传说中,韩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墓当时是由人工积土,夯筑而成,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这儿就是堆积而成的小山,王昭君的墓地,一座六角碑亭坐落在方形平台的墓顶,石碑正面刻有昭君像,右上书有“王嫱昭君像”五字,石碑的背面书有“大德”二字。

 

     16、王昭君,姓王名嫱,这是墓顶六角碑亭正面刻的王昭君像,右上书有“王嫱昭君像”五字。王昭君是西汉南郡秭归宝坪(今湖北兴山县)人,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做了一名没有品级的待诏。因呈给皇帝观看的画像被画师丑化,一直埋没在后宫。直到公元前33年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来汉朝求亲,她毛遂自荐做出嫁给单于的决定,由此引出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胡汉友好60年的故事。

 

     17、山上俯瞰,站在墓顶,昭君墓园的整体布局一目了然,中间是一条大道,大道两旁是“石像生”,有牛、羊、马、驼、鹿、虎等12对共24只,对称排列,雄壮生动。大道中轴线上依次设有青塚牌楼、昭君雕像、和亲铜像等,台阶之上是两座墓亭,露出六角顶。大道右侧(西面)是蒙古包式的建筑,有匈奴文化博物馆、单于大账等,大道左侧是昭君故里、和亲园等汉式建筑,整座墓园庄严肃穆,黛色蒙蒙,松柏苍翠,芳草萋萋。

 

     18、山腰墓亭,有两座,里面分别耸立有蒙汉两种文字的墓碑——王昭君之墓。昭君墓,又称“青冢”,昭君墓最早记载,见于盛唐时的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中,如李白的“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的“独留青冢向黄昏”等,杜诗还有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

 

     19、山下仰望,站在山下的台阶前,可以真切地看到,几十级台阶,台阶之上的两座墓亭,墓亭之上的墓顶六角亭。此情此境,想起了杜甫的《咏怀》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0、和亲铜像,位于中轴线上,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并肩联辔而行的场面,两匹马似回眸低语,似侧耳倾听;相依相偎、情意绵绵。此景此情,正合董必武写过的一首诗《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21、昭君故里,新建的,在南门入口处。王昭君的故乡,西汉时的南郡秭归,也是屈原的故乡,今天的湖北宜昌。她的村庄位于香溪上游兴山县城西5.5公里处的宝坪村,前临香溪水,背靠纱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杜甫诗中“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即指此地。王昭君,名嫱,西汉时封号昭君,“昭君”者,汉皇光照匈奴的象征也,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22、昭君墓的意义,昭君墓于1977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受喜爱,以致进行过多次大规模扩建,如今已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院,“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正如现代史学家翦伯赞所说:“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23、伊斯兰风情街,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全长1150米,是纵贯呼和浩特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这里回族群众聚居、伊斯兰风格建筑集中、穆斯林商业繁荣,特别是因有着千百年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积淀,使这里形成了浓郁的伊斯兰氛围。

 

     24、伊斯兰建筑特色,街道两侧以叠涩拱券、穹隆、彩色琉璃砖装饰出来的高楼气势宏伟,排排尖拱形并列的门窗、浑厚饱满的绿色或黄色的球形殿顶、高耸的柱式塔楼,以沙漠黄为主而绿白相间的色调,让人领略到浓郁的伊斯兰风情。

 

     25、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和中山路交汇处,2007年建成,2008年3月31日开始对外开放,其造型别致时尚,集合了现代元素、地域表征与民族特色,楼顶塑有凌空奔驰的骏马,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成为自治区首府标志性建筑之一。

 

     26、博物院免费参观,里边分别有“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等展厅,全部以“草原文化”为主题贯穿了全部物品的陈列,让参观者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六十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前方是科技馆,左边是博物院,右边是大剧院。

 

     27、内蒙古科技馆,是国内最为震撼的一个科技馆,位于呼和浩特市东二环与新华东街交汇处西北侧,2016年9月20日建成对外免费开放。科技馆外形以“旭日腾飞”为创意,造型寓意马鞍、哈达、沙丘等地域特色和内涵,赋以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视觉憧憬。屋面采用独特的双曲面空间管桁架结构,最大悬挑长度达39米,属于目前国内设计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钢结构工程之一。

 

     28、科技馆设五个展厅,以“探索·创新·未来”为理念,设置了探索与发现、创造与体验、地球与家园、魅力海洋、生命与健康、科技与未来、宇宙与航天、智能空间、儿童乐园九个主题,共设展项展品457件,展品以互动、体验为主要的展示方式,体现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还设有数字立体巨幕影院、4D动感影院、科学实验室等,大人小孩都喜欢。

 

     29、乌兰恰特大剧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与东二环路交汇处西北侧,内蒙古博物院的对面,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由一个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演出大厅、歌剧院、多功能厅、电影放映厅组成,2007年7月20日建成投入使用。乌兰恰特意为“红色剧场”,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献礼工程之一。

 

     30、内蒙古演艺中心,又称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外形像一架打开的钢琴,位于新华东街与东二环路交汇处西北侧,内蒙古科技馆的对面,建于2013年,建筑面积3.87万平方米,是集办公、排练、文艺演出、文化事业推广等业务的综合性建筑,与周围的内蒙古科技馆、内蒙古博物院、乌兰恰特大剧院,共同形成一个开放繁荣的文化圈。

 

     31、内蒙古美术馆,与内蒙古博物院隔一条路,位于新华东街和东二环路交汇处,玻璃外墙依据蒙古族回纹设计,轮廓线条上下起伏,极富民族特色,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献礼工程,于2017年8月4日建成开馆,是自治区唯一的代表国家征集中外美术作品、开展艺术学术研究、面对社会进行造型艺术展示的场所。

 

     32、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面14公里处,于1958年建成通航,期间进行过多次大规模扩建,最后一次是2017年进行的改扩建,如今运营航线156条,可与国内外80个城市通航,机场虽然不大,但进空条件非常好,很少误点。2018年6月17日从这里坐飞机11:35起飞,13:55准时到达杭州机场。晋冀蒙行结束了,再见!

 

上一页   关闭窗口   下一页

海阔中文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