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世界名画 中国名画 名画系列 印象画派 人体名画  名家名画 中国名家 西方绘画 名画欣赏

凡艾克-发明油画的尼德兰大画家

 

     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1441)杨·凡·艾克及其兄胡伯特·凡·艾克(1370-1426)是十五世纪时尼德兰的大画家。他的重大贡献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油画颜料作了最后的改进。他把颜料直接和稀释油调和运用,使过去必须一次画完的胶粉画法,和不完善的油、胶画法,彻底改变为近代油画画法:可以多次敷色,用笔自如,易于涂改,使油画色彩丰富漂亮。这一画法传到意大利,使威尼斯画派大受其益。作品内容虽是宗教的,但画幅中对人物和景色的描绘、色调和质感的表现,体现了尼德兰画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以后的欧洲绘画发展颇有影响。


    1、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凡·艾克 尼德兰 油画 1434年 81.8×59厘米 伦敦国立美术馆
   
这幅画被公认为凡艾克的代表作。这是描绘一对资产阶级家庭的新婚夫妇的肖像画,室内陈设和人物衣饰,包括金光闪烁的吊灯、墙上挂镜边框和装饰图案、镜旁的一串晶莹透亮的珍珠,以及从镜子中反射出的人物和室内景致,极尽细腻的写实画法,足见其受尼德兰当时流行的细密画风格的影响。由于运用了新的油色画法,使他的作品至今保持鲜润美丽。画中人物拘泥而彬彬有礼的形象,及其华贵臃肿的衣饰,表现出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虔诚、谨慎而又虚荣浮夸的精神面貌。这是一种丝毫不加艺术美化的、极忠实于客观对象的描绘,它表现出和意大利人文主义艺术家所普遍追求的、理想主义的审美观极为不同的趣味。画中的镜子除了起到装饰作用以外,它还巧妙地扩大了画面的空间,使画外有画,给人以联想余地。从镜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以外的情景:新婚夫妇面前的门开了,前来祝贺的客人正在走进来,它说明了面对观众而立的新婚夫妇,为什么摆出一副虔敬恭候的样子:可能前来贺喜的客人,是个上层社会有地位的人物吧。

 
 
 

    2、根特祭坛画 艾克兄弟 尼德兰 教堂屏风橡木板油画 1415-1432年 343×440厘米 根特市圣巴蒙教堂藏
   
这幅画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据传,艾克兄弟是油画的发明者,之前的画料是用蛋清调和,而凡艾克使用松脂和亚麻油等来调和后,可以多次描画,所以也有人称他为油画的奠基人),色彩鲜明,辉煌艳丽,经过数百年之后,画面仍然如初,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种绘画技法上的突进。所以,《根特祭坛画》在绘画史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处理上的革新和独创,而是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的新纪元。这幅画是应根特市长约多库斯·威德于1415年向凡·艾克兄弟订制圣巴蒙大教堂屏风画。胡伯特·凡·艾克(1370-1426)与其弟扬·凡·艾克(1385-1441)从这一年开始合作,直到1426年哥哥胡伯特·凡·艾克去世,由其弟一人画至1432年完成,历时18年,可谓宏篇巨作。祭坛画全部完成后,共有24个画面,描绘的是圣经故事内容。平时,祭坛画两翼合拢,只能看见外面的画。外面的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绘有预告耶稣降生的男女先知,中层是受胎告知的场面,下层画着捐助人以及施洗和圣徒约翰等人的形象。整个画面沉着安静,像宗教剧的序幕。当节日礼拜时,祭坛画两翼展开,又一组丰富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里面的画分两层,上层绘着圣母、耶稣和施洗约翰,以及奏乐和歌唱的天使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下层绘有“羊的崇拜”以及其他一些小的画面。大多数画面都被描绘在统一的自然景色中,手法极精细纯熟,令人耳目一新。

  

    3、圣羊的礼赞 凡艾克 尼德兰 1425-1429年 木板油画 137.7x242.3cm 根特圣巴蒙教堂藏
   
这幅《圣羊的礼赞》是根特祭坛画之一,24幅画面中最大的一幅。在宏伟的风景中,展开了一幅崇拜圣灵羔羊的场面。画幅正中一只白羊立于祭坛上,从它胸部流出的血正注入金酒杯中。羊四周围绕着天使,一口大井旁跪着或站着哲学家,预言家、王子和圣徒,远处的左侧有一群主教,右侧是一组圣女,天空出现了圣灵的光辉,他们全都在期待着耶稣的归来。画家在这幅画中仔细地描绘了自然景色、空间透视、光线的变化,对众多的人物也进行了逐一的刻画。由于采用了油画描绘,使画面色彩显得特别透明鲜艳。

 

    4、天使报喜 凡艾克 尼德兰 1435年 木板油画 37x93cm 存根特圣巴蒙教堂
   
从这幅《天使报喜 》(the annunciation)一画,可以温暖地感受到光线柔和的光芒;在画中,凡为光所笼罩之物,从上方阴暗的屋面到天使宝石的光芒皆是明亮的。这光是一种整合、包容万物的存在。这散发的光也是圣光,无私地照向各方;上帝热爱其所创造的万物,这光即是祂的化身。这种象徵的手法更进一步地表现在其他地方,譬如教堂上方是漆黑的,但上方唯一的窗户描绘著天父;下方完全透明的三扇明亮窗户,让人联想到三位一体,以及耶穌基督是如何以世界之光的形式存在。这道圣光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最明显的一道是照向圣母,而此时圣灵也笼罩著她。从这道神圣的阴影终将出现神圣的光明。圣母的袍子彷彿因有所期待而微微鼓起。

 

    5、红头巾的青年男子 凡艾克 尼德兰 1433年 木板油画 19x25.5cm 存根特圣巴蒙教堂
   
这幅《戴红头巾的青年男子》(man in a turban),是肖像画中的精品,也是凡艾克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画中主角的身份一直是个谜,有学者认为是自画像。他的头巾引人注目,像一团极富内涵和生命力的艺术之火,在整个绘画史中特别醒目。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这块引人注目的大红头巾,把整个人物的脸部描绘的非常细腻。透过人物脸上的线条、皱纹以及眼神,仿佛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他的内心。在黑色的背景下,画家完美地运用了光线,采取了透视手法。凡艾克的肖像画追求一种最真实的艺术效果,和文艺复兴时期美化人物的创作手法截然不同。他的肖像画做不仅真实而细致地描绘人物的生理特征和本来面貌,而且还能让观画者透过真实的艺术记录,感受人物的内心。

 

    6、洛林大臣的圣母像 艾克 尼德兰 1435年 画板油画 66x62cm 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画的特点是所有细节非常的细致入微,远处风景中的城市、河流和塔桥(可能暗喻洛林的家乡欧坦),教堂内部的柱子、雕刻、地面,人物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服装上的装饰等等全部都处理的细腻逼真。教堂外的花甚至能分辨出有百合花、鸢尾花、牡丹和玫瑰(意寓圣母的美德)。画的左边是大臣洛林,他虔诚地祈祷着,而他对面怀抱圣子的圣母,以及为圣母加冕的天使并不是现实的人物,而是大臣洛林幻想中的,所以洛林与圣母的眼神没有直视和交流。圣母身着的红色长袍也一反传统哥特式绘画中圣母的装束。

 

    7、帕勒的圣母 凡艾克 尼德兰 木板油画 1436年 122×157厘米 布鲁日美术馆
   
这是教会参事帕勒(图左穿白衫下跪之供养人)委托凡·爱克绘制的。在圣母子像右边站立的是兰斯大教堂第七代大司教多那希阿努斯,左手持银宝石的笏杖,右手持象征圣者的蜡烛和车轮。把供养人像与圣母子像画在一起,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画法,它企图借圣母子像将世俗的供养人神圣化,使其平添荣耀,但无意中则将圣母子拉到人间俗世。因画中供养人等级为写实的形象,加之故作庄严的神态,更反衬出圣母子的亲切近人,仿佛常在人间,毫无神秘渺远之感。

 

    8、玛尔卡莱像 凡艾克 尼德兰 木板油画 1439年 32.6×25.8厘米 布鲁日美术馆
   
画中的人为画家之妻,时年三十三岁。

 

    9、鲁斯卡的圣母 凡艾克 尼德兰 木板油画 1436年 65.5×49.5厘米 法兰克福西尤泰代尔美术馆
   
画面上的圣母子仿佛坐在窄小的普通厅堂中,壁架上的脸盆、水瓶和窗台上的两个鸡蛋,增加了日常生活的气息,母亲慈爱地看着孩子吃奶,整个画面充满了人间的温暖和情趣。

 

    10、阿尔伯卡蒂像 凡艾克 尼德兰 油画 1431年 34×27.5厘米 维也纳美术博物馆
   
画中人罗马教皇最高顾问阿尔伯卡蒂1431年作为和平使节访问英、法、德诸国,凡·爱克在法国为其画了一幅钢笔写生,后画此油画。史书载:阿尔伯卡蒂德高望重,为时人所敬,据此像可窥见其性格。

 

扬·凡·艾克简介:
 
   扬·凡·艾克(Jan Van Eyck 1385~1441年)。凡·艾克比罗伯特·康平更加有名,对油画技术的发展的贡献更大,扬·凡·艾克被人们称为油画的发明者。凡艾克同他的兄长胡伯特·凡·艾克(H,VanEyck 1366—1426年)共同完成了许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为根特市教堂画的“根特祭坛画”。扬·凡·艾克结束了尼德兰艺术的那种平面、僵硬、缺少空间感和明暗的绘画风格,开始在明暗、透视和油画技巧上进行大胆探索改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他在肖像画、风俗画以及风景画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为尼德兰绘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意大利佛罗伦萨诸大师都是与凡·艾克同时代的艺术家,他们的绘画手法同尼德兰画家有很大的区别。意大利人竭力用科学的手段在绘画中再现自然。他们画空间深度,必先画出透视线,画人体,必须精通人体解剖。而凡·艾克等北方画家采用再现自然的方法与此有许多不同之处。凡·艾克他们耐心地描绘对象的一个又一个细部,一直画到整个画面像镜子一样反映出自然对象为止,以此取得真实感。我们可以根据画面有精美的织物,闪光的珠宝,仔细描画的一草一木和大量的风景场面,断定这类画出于尼德兰画家之手。而那种有优美的人体,恰当的比例和正确的透视关系的绘画,则出自意大利画家之手。可以说这也是两个地区各自的绘画特色。

    为了更精细和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凡·艾克不得不对绘画技术进行改进。在凡·艾克之前以及整个中世纪,人们都采用蛋黄调和颜料作画,这就是坦培拉(Tempera)。坦培拉不透明,也很难精确地画出过渡色彩。为此,凡·艾克大胆地改进了颜料的调和剂,用掺有稀释油的调料液(这种稀释油主要是亚麻油)来代替蛋黄调和颜色,使颜色易于调配,便于用笔画。这样,便可层层上色,更仔细、更准确地作画,画面也变得透明而富有光泽。当时这样的油画主要画在木板上,这种奇迹般精细透明的油画效果,震惊了凡·艾克同时代的人,难怪人们都称凡·艾克是油画的发明者。准确地说,他应当是油画技术的革新者,因为在他之前早有人使用过油作调和剂来绘画了。

    杨·凡·艾克除完成著名的“根特祭坛画”外,还作有“教堂中的圣母”、 “凡·德尔·巴利的圣母子”、 “玛格利特肖像”等画。他在艺术上最有成就的还要数他的肖像画,其中最著名的一幅是“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绘画小知识:

    尼德兰——尼德兰(Nederland)是“低洼之国”的音译,十五世纪左右由同处于北海沿岸和莱因河、马斯河、埃斯考河下游地势低洼的一些地区,即今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的一部分,共同组成的一个国家。

    弗兰德斯——原属尼德兰南部地方(现比利时及法国一小部)。

    尼德兰绘画——通指尼德兰北方的荷兰画派(代表人物: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和尼德兰南方的弗兰德斯(代表人物:杨·凡·代克、鲁本斯、勃鲁盖尔)两个画派。

上一页 | 关闭窗口 | 下一页

海阔中文网网站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