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哥隆的画 李自健作品 胡忠元画 神话人物 革命宣传画 1973年画选 1974年油画 刘满全画 经典诗画

四川画派画家和作品

    “四川画派”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指的是与四川美院有关的画家,特别是油画家,绝大多数是川美毕业,也有少数是围绕在这个群体周围,在创作上有共同倾向的艺术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何多苓、罗中立等一大批乡土画家的创作,在全国引起了对四川油画的极大关注,一时声名大振,被誉为“四川画派”。何多苓、张晓刚、罗中立、高小华、程丛林、庞茂琨、周春芽、朱毅勇、陈安健、郭晋、郭伟、钟飚、陈树中、任小林、何森、常青、张小涛、简崇民、冷军等都是非常有实力的四川画派画家,正源源不断地冒出让人刮目相看的作品。2010年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了“四川画派30年学术回顾展”,更是巩固了四川画派的市场地位。海阔中文网于2015年4月6日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1、春风已经苏醒 何多苓 1981年 布面油画 96×130cm 中国美术馆藏
   
何多苓1948年生于成都,1969年下乡当知青,1973年开始习画,197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大二时考上川美油画专业研究生。何多苓是公认的具有诗人气质的、略带忧郁的画家,这幅著名的毕业创作《春风已经苏醒》就是根据一句诗“春风已经苏醒”命名的。整个作品画得很细,情调是抒情的、诗意的、神秘主义的、不可知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神秘联系。《春风已经苏醒》是何多苓的处女作,让人想起国画家安德鲁·怀斯的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画面上,孤寂的少女,在春风沐浴下,似乎有所思悟,卧地的水牛和仰视的狗是她的友伴。这极其平凡的农村场景,在作者的笔下表达得充满诗意。正是大自然赐予的生命和春天的生机,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品以一种伤感的意象和抒情意味开启了中国乡土写实主义绘画的另一个途径——对人和人的生命、情感、人性的理解、认识以及描绘,这件作品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从一个新的视角和美学意味开辟了中国油画的一个新领域。1982年,《春风已经苏醒》代表中国到法国参加一个展览,回国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青春 何多苓 1984年 布面油画 150×186cm 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青春》创作于1984年,取材于知青生活。画面上,莽莽山坡之上,鹰翼低垂,铁犁横卧,一个身着发黄军装的少女,坐在山石之上,面容忧伤。这是一个“青春”融入荒凉的意象,是对知青岁月的纪念与告别,这个荒原上的秀丽少女,从表情、动作到衣着都代表了他心中的知青形象,成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形象之一。她周围的环境和气氛,显得冷漠和严峻。作者说,画中的女青年是一座在阳光下裸露的废墟,与风格化的土地、倾斜的地平线、翱翔的鹰一起构成一个既稳定又暗含危机的象征。这个象征符合对过去的追忆,又具有更为久远的、冷漠的含义,超越时代与社会的非人化的泛神意识。确实,一幅有概括意义的好画,其内容是超出具体题材的意义,而具有更广阔、更深刻的内涵。《青春》一画已不能简单视作对文革的批判和否定,也不能视作对知青的同情和怜悯。画中的人和景,包括那些含意朦胧的细节、使人产生广阔的联想:人和人的命运,青春、生命和宇宙,过去、现在和未来。

 

    3、生生息息之爱(三联 ) 张晓刚 1988年 布面油画 129×99cm 拍卖品私人收藏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在北京生活和工作。曾于1997年荣获英国coutts国际艺术基金会所颁发的亚洲当代艺术家。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张晓刚一直在创作他的血缘:大家庭系列,这套仿文革时期合家老照片的脸谱化肖像油画系列成为艺术家的标致作品,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是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作于1988年的《生生息息之爱》尺幅宏大,代表泥土的黄褐色画面上描绘了多位裸露上身的原始男女,与襁褓中的婴儿、羔羊、鸟兽一起栖身于大自然中。作品表达了对生命力的歌颂,也对生命发出最原始的探索和询问。在2011年4月3日晚间举行的香港苏富比2011年春拍会上,这幅画以7906万港元成交,刷新画家个人作品世界拍卖纪录。

 

    4、血缘:大家庭一号 张晓刚 1994年 布面油画 150×180cm 拍卖品私人收藏
   
这幅油画是张晓刚的早期作品,《血缘》系列主要探索文革时期政治与社会间的紧张,画面中的人物有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所特有的表征:全家福合照、中山装以及中国人所特有的外貌特征:单眼皮、瓜子脸、特定时代特定的呆滞表情,而且画面的平涂式的手法中亦可见中国人所熟悉的炭精画法。张晓刚的作品抓住了一个逝去的时代的脉络,那种呆滞的表情和惊觉的目光仿佛冻结了中国人特有的心路历程对年长者来说,这是一种回忆;对年轻人来说,这里有着某种难以言传的神秘。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会上,这幅画以6562万港元成交,成为该艺术家个人世界拍卖记录之第二高的作品。

 

    5、父亲 罗中立 1980年 布面油画 215×150cm 中国美术馆藏
   
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郊区,1968年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主动到大巴山农村生活10年。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幅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无数中国心。1975年的除夕夜,罗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厕所旁边,看到一位从早到晚一直叼着旱烟,麻木、呆滞守粪的中年农民。罗中立回忆当时:“一双牛羊般的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粪池。这时,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我要为他们喊叫!”后来,他画了守粪的农民,之后又画了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成现在这幅《我的父亲》,开始画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改成《我的父亲》,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时获一等奖,并被评委改为《父亲》。当然,在那个年代,这幅画不可避免要受到非议。有些批评家说,《父亲》“没有反映解放后中国农民的新变化”。于是,油画《父亲》在最后定稿时,就有了一处细节的修改,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在父亲的左耳上,夹了一支圆珠笔,这是那个时代抹不去的政治符号。

 

    6、为什么 高小华 1978年 布面油画 107.5×136.5cm 中国美术馆藏
   
高小华,1955年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曾先后执教于四川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文革时代“伤痕艺术” 及“四川画派”的创始人。1960年,5岁的高小华随同是军医的父母从出生地南京来到重庆,1969年,又因为父母工作调动而离开。在这一进山城9年间,他亲眼目睹了重庆轰轰烈烈的武斗,这一段经历,直接促成了他后来的成名作《为什么》的创作。《为什么》从题材到表现形式,充满着历史的反思。铅灰色的调子、厚重的笔触迥异于“文革”时期流行的美术样式“红光亮、高大全”,更为重要的是,高小华将一种对“文革”的怀疑情绪散布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切都是“为什么”?不仅是高小华的疑问更是几代知识分子的疑问。作品在题材上突破了旧的桎梏,他用赤裸裸的现实,用直观的“典型环境”暴露十年动乱,批判社会中的弊端。是一幅具有现实批判意义的美术作品。但他的批判还不是主要建基于理性的反思和彻悟之上,而是先前激情的逆向流泄,是对“伤痕”的暴露,是对赤子情被亵渎的愤懑,是对痛苦和不幸的哀怨与控诉,是“失去”的心理补偿。 该画入选1979年全国美术大展,与油画《我爱油田》双双荣获此届美展银奖。

 

    7、1968年X月X日雪 程丛林 1979年 布面油画 196×296cm 中国美术馆藏
   
程丛林,1959年生,四川万县人。1982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这是“伤痕”美术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作者的成名作,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作者以一个奇特的如同日记般的题目,真实地记述了那个年代发生的一场悲剧。它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场武斗闹剧的真实再现。由于四川在“文革”期间的武斗甚烈,这一题材的作品多出于四川青年画家之手亦非偶然。画面上,经过真刀真枪的战斗后,洁白的雪地被鲜血染红,“失败者”被“胜利者”押出他们的“堡垒”。“胜利者”手持相机准备摄下这“辉煌时刻”;“失败者”表现出了“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精神;而旁观的长者们却流露出了困惑与无奈。画面中有着一张张单纯、炽热的年轻面孔,他们对这场荒唐的斗争是那样的投入和麻木无知。正是对这种麻木无知的深刻且充分的表现,才使作品更具悲剧色彩,它的批判力度也因此超过当时其它有影响的“伤痕”美术作品。

 

    8、躺着的蓝裙女人 庞茂琨 2004年 185cmx140cm
   
庞茂琨,1963年9月出生于重庆。198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于油画系,1991年任讲师,1993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现为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重庆画院院长,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80年作品《畸》入选“中国青年美展四川分展”,获优秀奖。1984年作品《苹果熟了》入选“第6届全国美展”。1991年作品《祥云》参加“91中国油画年展”。1999年油画《穿越时间的呐喊》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 庞茂琨的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对人的关注,表现人的面貌,在人的面貌刻画中,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既是独立存在的客体,又是被画家感知了的,理念化和情绪化了的客体。他的艺术语言是古典的,而包含的精神却是现代的。

 

    9、大乔、小乔 周春芽 2010年 布上油画 254x360cm
   
周春芽,1955生于重庆,1982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88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综合大学自由艺术系,现居成都,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成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成都画院副院长。油画《藏族新一代 》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作品有《石头》、《绿狗》、《桃花》系列。有评论家认为《桃花》比前面的《石头》、《绿狗》系列更开阔、更好,因为周春芽娶了个小美女,也符合这个主题,桃花灿烂嘛。根据《2013胡润艺术榜》,前100位中国在世“国宝”艺术家按照2012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的排名,周春芽以4.7亿元的总成交额首次成为最贵在世艺术家,是近年来最年轻的在世艺术家“状元”。

 

    10、山村小店 朱毅勇 1981年 布面油彩 132×160cm 中国美术馆藏
   
朱毅勇,1957年生于四川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留校任教。曾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第六届全国美展、第一届中国体育画展、首届中国油画大展、中国当代油画展、中国现代美术大展等。作品《父与子》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乡村小店》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95年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画册。

 

    11、茶馆系列—少女与狗 陈安健 1981年 布面油彩 80x62cm 拍卖品竞得者收藏
   
陈安健,1959年出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四川美协会员、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重庆民间工艺美术研究会理事等。陈安健擅长人物油画,作品色彩浓郁,风格各异,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色及油画艺术的迷人魅力,也形象地反映出画家崇尚自然、真实、完美的崇高境界。其著名的系列油画作品《茶馆系列》闻名于国内外。1982年油画《小山堡》入选四川油画在深圳、香港展览。1985年油画《凉菜头》获四川青年美术作品优秀奖。1994年油画《九月的记忆》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94油画沙龙展”,油画《街头闲谈》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览,获得省优秀作品奖。1996年《高原情》系列在华人当代美术馆举办个人展。1997年《高原暮云》在重庆市画展上获银奖。1999年油画《晨曦》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作品展览。

 

    12、茶馆人生 陈安健 1982年 80x60cm 该画右后方是画家本人
   
陈安健的《茶馆系列》是一组超级写实主义力作,作品描绘了川蜀地区的民风民情和悠闲的市井生活,画家运用超级的写实,逼近现实中的深处,展呈出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与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画家功底扎实,用笔细腻,利用光感的控制,制造出茶馆特有的室内效果,人物的表情略带夸张,但更增添了生动、嬉笑的情调,让观赏者在思索中一边赞叹画面的热闹有趣,一面不自觉地审视自身的人生,给人以极其深刻的现实主义教育和启迪。该画右后方是画家本人。

 

    13、孩子和她的帽子之三 郭晋 2008年 布面油画 144×114.3cm 拍卖品竞得者收藏
   
郭晋,1964年生于成都,199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从1996年至今,郭晋作品不断参加重要群展或举办个展:1996年德国波恩“中国当代绘画展”,1997年捷克布拉格“中国艺术展”,1998年柏林“中国造”展,1999年旧金山“中国当代艺术展”,2000年“上海美术馆馆藏作品展”,2001年德国卡塞尔文化火车站“重庆辣椒”展,2002年德国杜伊斯堡美术馆“中国艺术展”。曾于1998年在伦敦举办个展,同年在美国明利阿波里斯举办了“郭伟和郭晋艺术展”。

 

    14、有云的房间 郭伟 水彩画 2006年 250x210cm 拍卖品竞得者收藏
    郭伟,郭晋的哥哥,生于1960,四川成都人。198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现生活居住在成都,为职业画家。1988年在重庆举办“六人画展”,1999年在北京四合苑画廊举办“郭伟和郭晋新作品展”。郭伟的作品,表达的是在“熟悉的生活风俗被限定在一种既运动而又几乎停滞的凝视之中”的意念。中国前卫艺术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15、阳光旅程 钟飙 1996年 布面油画 162cmx130cm
   
钟飙,1968年生于中国重庆,199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曾经参加过1990年北京美术馆“第二届中国艺术活动展”,1995年参加香港“95亚洲艺术节”、“世纪之门——1979-1999的中国美术”等大型展览活动。

 

    16、野草滩我的家园 陈树中 2001年 150×100cm 拍卖品竞得者收藏
   
陈树中,1960年生于辽宁省新民县于家窝堡乡。现居重庆,为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在新民师范任教。1995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1998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油画作品参加“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青年油画展”,“第八届全国美展”,“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第九届全国美展”等诸多展览。1996年出版《陈树中油画作品集》,1997年荣获台湾“山艺术基金会”颁发的“罗中立油画奖学金”,1998年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作品曾发表在《美苑》、《美术》、《中国油画》、《美术大观》等杂志中,并被海内外机构及国内外私人收藏。这幅画在中国嘉德2007秋拍会上,以15万元起拍价连续攀升,最后以425万的惊人价格成交。

 

    17、西湖梦之惜香 任小林 2003年 100×80cm
   
任小林,1963年出生于北京。198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199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进修。现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艺术系。作品《五色天地》曾参加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和全国第七届美术展并获铜奖。作品《花园背后》参加1991年北京、香港油画年展,并被收藏。1993年在国际艺苑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台湾高雄炎黄艺术馆举办个展。1995年参加第8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展,获优秀作品奖,2002年 作品《面孔之一》入选“研究与超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大展”。出版有《任小林画集》。

 

    18、你在乎什么 何森 2008年 250x200cm 拍卖品竞得者收藏
   
“女孩系列”是何森标志性作品。作品中如轻薄的云般的红色和灰色的色调,让作品呈现忧郁阴沉梦境的感觉,缕缕香烟和阴影以及空间上人物的塑造和平涂的背景成为何森那个进入21世纪形成的特有风格,是何森创作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式作品,可以说他的女孩系列作品是带有时代烙印的,结合了何森对90年代末社会与个体,理想与现实,政治与个人生活的思考,也能看出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对其影响,作品中充斥着淡淡的忧伤和虚无的理想,表现青春残酷,对时代的迷惘。可以看出何森的作品流露出自己的情绪,那种伤感与无奈和对于观众沉默的诉说,具有一种暧昧的情怀,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何森,1968生于云南开远,同年随父母迁到重庆。1989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师范系,分配到重庆市第四十中学任教。1991辞去公职从事专业美术创作。1999搬迁到成都玉林小区生活和工作。2003搬迁到北京。 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1989年在成都参加四川省美展。1992年在重庆举办首届个展,并参加中国油画年展。2004年参加雅加达“中国前卫艺术展”等。

 

    19、凝望 常青 1997年 布面油画 72×60cm 私人收藏
   
常青,1965年生于四川成都,河南乐川人。198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1989年参加中国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建国四十周年优秀作品展;1990年参加中国首届油画精品大赛获银奖;1993年应邀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赴德国参加海姆巴赫夏季国际艺术蜀并参加中国艺术家作品展;1994年应德国迪伦博物馆的邀请赴德工作并参加第五届国际纸艺术双年展。1995年赴美参加在美国纽约和洛极机举办的中国油画展,同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展。1996年参加上海中国油画艺术双年展,同年参加中国百年肖像大展。作品曾刊登于《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集》、《中国油画》、《名家静物艺术》,并出版个人画册。其作品广为收藏界所喜爱,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拍卖会。

 

    20、蚂蚁搬家 张小涛 2005年 200×150cm
   
张小涛,当代画家,1970年生于中国重庆合川,1996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6-2009年任教于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传播学院,2010年至今任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师从中央美术学院徐冰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现居住于北京、重庆。张小涛多次在国际、国内重要的双年展、美术馆、艺术中心、基金会举办个展、群展等。代表作品有《溃烂的山水》《蚂蚁搬家》《迷雾》《萨迦》《量量历险记》《三千世界》等。

 

    21、春临 简崇民 1998年 布面油画 80×80cm
  简崇民(1947-)广东顺德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成都画院专业画家。1963年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学习。1968年调入宜宾杂技团,从事风景写生,舞台布景创作,并从事业余美术创作,主要为四川美术出版社创作宣传画、连环画、年画。1978年调入成都航天部从事业余美术创作,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1983年调入成都画院。作品参加第一届中国油画展、第一届中国风景油画展、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展,中国美协组织的第九届美国格林威治艺术公司的中国油画展。《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合作)获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三等奖等。简崇民35岁起从事油画风景创作,绘制了大量的以川西农村风景为主体的风景风情画,画中的竹林、小桥、流水、草舍、田野等川西农村风光,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22、肖像之相-小姜 冷军 2011年 布面油画 120×60cm
   
冷军,1963年生于四川。1984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艺术系,现任武汉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2007年冷军当选为湖北省文联副主席。1993年作品《关于网的设计》获93中国油画年展银奖。1995年作品《世纪风景之二》获95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金奖。1999年作品《五角星》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是近年来大陆非常有影响的青年美术家 。《肖像之相-小姜》这幅画凸显冷军超写实的细致画风和对于视觉空间的精微观察,体现出艺术家强大的语言控制和表现能力。画中人物身上的绿色毛衣浮着毛线绒,衣服的镂空都异常清晰;头发和眉毛根根分明,甚至脸上皮肤的细汗毛都描绘得极度到位。
 

 

    展览前言:“四川画派”的第二波
   
作者:王林 2006-08-26

  
“四川画派”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指的是与四川美院有关的画家,特别是油画家,绝大多数是川美毕业,也有少数是围绕在这个群体周围,在创作上有共同倾向的艺术家。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程丛林、何多苓、罗中立、朱毅勇等一大批乡土画家的创作,在全国引起了对四川油画的极大关注,一时声名大振,被誉为“四川画派”。其中高小华、程丛林等人有开山之功,以其对文革历史灾难的反思在美术界拉开思想解放的序幕,而何多苓、王川等一批反映知青生活经历的作品,则从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历史与生活的底层。正是在对底层的关注中,以罗中立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周春芽、朱毅勇、庞茂琨等对农民、少数民族这些生活在穷困、边远地区的人们作了深入的描绘。80年代四川画派对于中国美术史的意义在于:第一次有这么多画家以不讳真实的历史眼光和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面对现实,这种创作倾向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格建设的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加彰显出来。80年代中的新潮美术时期,四川油画同样活跃,只不过以川美画家为核心,集结了西南其他地区的艺术家而形成“西南新具象艺术群体”,以“生命流绘画”蜚声于史。其中的得力干将是叶永青、张晓刚等人。生命流绘画也可以说是四川画派变化、扩展的时期。

  90年代以后四川美院油画创作一源多流,因其推举新人的艺术传统和推重创作的教育环境,出现了一拨又一拨年青艺术家,一时间三代同场,高手并存。而且这里有很好的习惯:老中青相互尊重,相互见证。这样一来,在北京云集的艺术家自然形成力量强大的川派川帮,人说北京美术界这一帮那一帮,其实真正团结又形成圈子的,只有四川美院的“川帮”。

  于是,“四川画派”的话题又被许多人重新提起。但此时的四川画派早已是今非昔比,几十个知名画家的强大阵营,几代人创作的不同倾向,几番风雨后的个体心态,等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市场对这些画家的青睐实在令人瞠目结舌。川美画家从整体上讲,在社会影响力上、在市场涵盖面上已无人可比。说这是“四川画派”的第二波,一点不为言过。当然,这一波和艺术市场的热膨胀有太多的关系,其艺术史的真正含义还有待观察,有待澄清。

  《四川画派名家八人展》的油画家都是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其作品各具特色也各有追求,自不必细说。管中窥豹,可以见出四川画派的一斑。而在重庆举办这么个展览,则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四川美院所在的重庆,对川美油画现状太不了解,甚至给人以不愿了解的印象。墙内开花墙外香,不管墙内的人嗅不嗅得到,花都是香的。

  不管怎样,身为川美人,身为重庆人,应该为这里艺术家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谨以此心情祝贺展览成功。

  是为序。

·展览名称: 四川画派名家八人展(罗中立、周春芽、何多苓、庞茂琨、程丛林、郭晋、朱毅勇、陈安健)
·展览城市: 重庆
·展览策划: 谢敏
·展览时间: 2006-08-26~2006-09-02
·展览地点: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主办单位: 重庆中艺画廊

 

    真实解读“四川画派”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
    作者:罗正翔 2011-03-08

    近日,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中外博艺画廊承办的“四川画派30年学术回顾展”在北京盛大开幕。四川美院偏于西南一隅,却人才辈出,为业内外人士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话题。

  四川美院当年频频出彩

  30年前,一批知青、工人、社会青年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首次高考,考入了四川美院。这批77级油画班后来成了四川画派的主力军,在短短几十年的中国油画史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何多苓、罗中立、高小华、程丛林、周春芽、张晓刚、杨千、秦明、朱毅勇……他们在没有毕业时,就已经掀起一阵又一阵浪潮。

  “上世纪80年代初,四川美院在‘伤痕’和‘乡土’两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影响中国画坛的艺术家,由于这批艺术家在艺术风格和作品的精神内涵表现上有着某种相似性,当时的理论界将他们统称为‘四川画派’。”“四川画派30年学术回顾展”的策展人何桂彦这样告诉记者。

  从本科再到考上了王林教授的研究生,直到后来留校,何桂彦在川美呆了十年,也是深受四川画派的影响,他策划的此次展览梳理了四川油画在过去三十年中各个时期出现的艺术运动和艺术风格,例如1976―1979年的“文革后美术”、1979-1981年的“伤痕美术”、1980年的“野草画会”、1981-1984年的“乡土绘画”,接下来是“生命流表现画风”、“抒情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等等――时至今日,四川美院仍然没有走出30年前四川画派的影响。

  1979年到1984年期间,高小华、程丛林、何多苓、罗中立等一批画家相继创作了《为什么》、《赶火车》、《春风已经苏醒》、《父亲》等一批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十余年后,四川美院又迎来另一次创作高峰,从1993年开始的五六年内,与“乡土”、“伤痕”的老、古、旧不同,张晓刚、叶永青、忻海州、钟飙等川美艺术家除了注重作品的本土文化外,更强调对都市文化和个人生存体验的“陌生”化表现。

  临摹名画先要排队洗手

  四川画派的崛起,为什么偏偏会发生在重庆呢?在何桂彦看来,主要是77、78级这批学生基础好,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所以他们一进校就搞创作,像《父亲》、《春风已经苏醒》、《春》都是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创作的。

  勤奋则是所有77、78级学生回忆大学生活的共同感受。罗中立有一段回忆,当时学校资料特别少,他记得有一次学校进了一个《世界美术全集》,老师带学生看画册都要排队、洗手、戴白手套,后来干脆平铺在玻璃柜里,学生去描,一个画页30天才能画完。

  同为77级的杨千和秦明回忆,那时文革刚刚结束,电力供应不太足,校园经常停电。七点钟一停电,他们就到九龙坡火车站画速写。

  在77、78级后辈的何桂彦看来,“四川画派”的价值在于见证了社会过程,像高小华的《为什么》是对文革的反思、罗中立的《父亲》和其后的《故乡组画》,体现了8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时乡土文化的现代性。

  所以,四川画派的诞生,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而且发生在当时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重庆,就更是一个奇迹。

 

上一页 | 关闭窗口 | 下一页

海阔中文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