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家名画(17):油画大师董希文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受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师,是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师之一。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14年出生绍兴,1918年迁居杭州,进入杭州第二中学的前身杭州惠兰中学学习,1932年考入杭州浙江大学土木系,次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9年到越南,同年回国。1942年赴重庆,次年去敦煌艺术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兰州举办“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同年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2-5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起稿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2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创作过 《开国大典》、《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
1、开国大典
董希文 1952年 布面油画 230×405cm 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藏
毛泽东主席看了油画《开国大典》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1952年底董希文受中央美术学院交付任务绘制此画,耗费约二个月时间完成。1953年9月27日完成图刊载于《人民日报》。该画于1959年开国十周年时入藏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油画《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这幅画被认为是一幅“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国家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2、1954年的《开国大典》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开国大典》第一次改动是在1954年“高饶事件”之后。当时有人通知董希文,去掉画面中高岗的画像。为使画面不受损害,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画像。这是1954年“高饶事件”之后第一次改动过的油画《开国大典》。《开国大典》完成后才三年,就发生了“高饶事件”。作为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员的高岗于1954年初被撤销职务,8月自杀身亡,此后又被开除出党。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画面上的高岗形象抹掉。因为高岗站在前排最边上,为了不使画面损坏,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的画像。
3、1972年文革期间的《开国大典》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文革”爆发后,“四人帮”在美术界的代理人通知董希文将《开国大典》中的刘少奇去掉。这时董希文己身患癌症,不得不拖着被病痛折磨的身躯去中国革命博物馆做画面修改。经过修改后,删掉了刘少奇画像,刘少奇画像的位置换上了董必武。
4、刘少奇平反后的《开国大典》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高岗
“文革”后期,又有人想涂掉画面中的林伯渠,因为他在延安时曾反对毛泽东和江青结婚。这时董希文已故去,所以找到了靳尚谊。靳尚谊不忍修改原作而重新复制了一幅,这是《开国大典》的第四稿。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刘少奇的平反,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但董希文的原作因在“文革”中蒙受不实之词的连累,作了很大的改动,难以恢复原貌,董希文家属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动。博物馆只好委托著名画家靳尚谊修改,当时靳尚谊忙于其他事情,便推荐了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
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原貌——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里所见到的《开国大典》(复制品),而原作则存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画库里。
5、春到西藏 1954年 149×230cm 布面油画
6、千年土地翻了身
董希文 1963年 布面油画 77×143cm 中国美术馆藏
董希文可说是最早关注西藏题材的油画家。他曾先后三次入藏写生和创作。《千年土地翻了身》是继《春到西藏》之后的又一件精品。他以朴素的画风和真挚的感情表现了西藏农奴翻身作主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的喜悦心情。画面中没有出人意料的情节,画家以土地作为揭示主题的契机,让那乌金一样的泥土随着笔触的翻滚唱出画中人、也唱出画家心中的歌。正如他自己所说:“被犁头铲起的新土,闪闪发光,熟褐色的湿土,可可色的干土需经形象加工,使它们散发出难以形容的芳香”。人物后仰的动势,牦牛昂首奋蹄的姿态和黑土地笔触的走向,使画面充满了行进感,高耸的雪山和碧蓝的天空,使人感受到了西藏的春天那略带寒意的心旷神怡,并恰好衬托出了画中人桃红色的上衣,使画面色彩响亮起来,也因之使内蕴的情感得到了强化。
7、新解放区生产自救 1950年作
8、抗美援朝
1951年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中国政府应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两国人民及军队经过近三年的艰苦作战与谈判斗争,终于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9、红军不怕远征难 1957年 麻布油彩本 40×73cm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10、百万雄师下江南
1959年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1949年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胜利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4月23日,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11、哈萨克牧羊女
董希文 1963年
布面油画 160×127cm
董希文是我国油画民族化的先驱者之一。他最喜爱北魏的画风,《哈萨克牧羊女》中就吸收了北魏艺术中刚健奔放的线与形的表现,基本上用冷色线和平涂的淡色块作装饰性处理,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留下了这一淡雅俊逸的作品。
12、苗女赶场 董希文 1942年 72×100cm 麻布油彩
13、毛尔盖黑水姑娘 董希文 1955年 53×40cm 木板油彩
董希文生平:
1914年生于浙江绍兴。
1918年迁居杭州,进入杭州第二中学的前身杭州惠兰中学学习。
1932年杭州蕙兰中学毕业。
1932年入杭州之江大学土木系,翌年改入苏州美专,后入杭州国立艺专求学,其间曾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
1939年,随校迁贵阳、昆明,不久赴越南河内美专深造。
1942年创作了油画《苗女赶场》。
1943年夏去敦煌,潜心研究民族传统壁画艺术近三年。
1946年在兰州举办“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同年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1949年1月,董希文创作了大型水粉画《北平解放》,这年底,董希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进一步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参加土改斗争,创作了《解放区生产自救》。
1952年,38岁的董希文在北京西总布胡同一间普通的房间里,以高昂的热情,精湛的艺术技巧,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独立创作出了革命历史油画《开国大典》。这幅热情讴歌人民革命的世纪杰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喜爱,当印成年画后,发行量达100多万张。1952-5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起稿组组长。
1962年后,中央美术学院为董希文成立了工作室,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主持的工作室在基础课和创作课都有独到的建树,他主张因材施教,“顺水推舟”,发展学生各自的特长,工作室学术空气很浓厚。正当他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奋力前进时,“黑线专政”的帽子很快扣在他的头上,紧接着是十年浩劫,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以至患上癌症,于1973年1月8日,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油画家之一,58岁的一代油画大师、美术教育家董希文,不幸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