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家名画(4):李苦禅的鹰画

      李苦禅(1898-1983)名英,字苦禅。山东高唐人。1925年就学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不久为艺术大师齐白石知遇,欣纳门下,开始学习中国画。毕业后曾先后在北京师范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等。一生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六十余载,对花鸟大写意画具有特色,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技法,笔墨雄阔,气势磅礴,自成风貌。传世作品有,《盛荷》、《群鹰图》、《兰竹》、《芙蓉》、《秋节风味》等。1978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苦禅画辑》影印本;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李苦禅画集》影印本。


 

 

 

 

 

 

 

 

      11、鹰是一种很凶猛的禽类,而且它非常的聪明凶残,那么猎人要想把鹰给抓到手,这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而李苦禅却非常喜欢这种凶猛的雄鹰,他极尽自己的笔墨去描绘这样一个动物,他笔下的雄鹰常常是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

 

    13、那李苦禅为什么画鹰呢?就像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理由一样,李苦禅画鹰也是有原因的。也许是与他的性格有关系吧,鹰是一种自由的充满了气势的动物,而李苦禅在绘画中所追求也是自由的创作,他画鹰也许更加能够表达自己心中那种豪迈的气势吧。

 

     15、李苦禅笔下的鹰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般看到的鹰都是非常具有气势的,首先,它的外形就非常的凶猛,方形的眼眶,嘴巴很利像一把斧头。而且李苦禅在鹰的构图上常常会用一些三角型,这种造型给人一种即将飞走的感受,整体的动态非常的突出。除了画动态的鹰,他也画很多静态的鹰,这些鹰蹲在一个岩石上,神情警惕地看着四周仿佛在寻找着自己的猎物,等待着最好的时机争取一击必中。

 

     17、李苦禅先生之所以能够描绘出如此气势凌人的雄鹰,是与他所受到的教育很有关系的。他笔下的鹰非常具有意境,给人一种微妙的感受。李苦禅先生师从于齐白石先生,齐白石是国画大师,他画中的事物意境非常的浓厚,而且具有很多的趣味性,李苦禅正是学习到了齐白石的这一点,他所画的鹰并不是那么的写实,更像是一种精神和气势的混合体,这样更加的能够让人印象深刻,让人能够牢牢的记住它!

 

     19、李苦禅先生的鹰图可谓是开创了中国大写意的新时代。这是因为他与前人所描绘的花鸟画非常的不同,古人描绘鹰一般都是表现鹰的那种孤傲和高处不胜寒的悲凉感,而古代的画家是通过鹰来表现自己内心的那种痛苦和凄凉的。但是李苦禅的画法却非常的不同,他把鹰画的非常的具有气势,也非常的正面和积极。可以说李苦禅最大的功劳就是扫除了以前那种凄惨的画风,开创了鹰的积极的画风,所以说非常的具有意义。

 

     21、李苦禅的鹰,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宏大气势,立于悬崖的鹰或者是即将翱翔的鹰,都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惊心动魄。画家李苦禅运用精妙的笔墨,一气呵成地描绘了鹰的雄姿和气势,笔法之精到,非常的令人钦佩啊!

 

     22、李苦禅先生画得最生动的是鹰的眼睛,在他的笔下,鹰的眼睛棱角分明,洋溢着一种逼人的英武之气。因此,李苦禅先生画的鹰,被公认为是难得的画中精品。

 

     23、这幅《松鹰图》,创作于1973年,画面上五只威猛的大鹰栖息在高耸的崖石之上,周围挺立的苍松郁郁葱葱。从共性上看,苍鹰的喙如同五柄利斧,以淡淡的花青晕染之后似乎闪现着冷冷寒光。鹰的利爪犹如钢钩紧扣崖石。五只雄鹰浑身是浓黑,如同钢铁铸造而成的雕像,翅膀上留出的几点空白为这些“雕像”增添了许多灵动与自然。

 

24、耆英图 李苦禅 1977年作

 

25、远瞩 李苦禅 1946年 水墨画 125×67cm 私人收藏 北京保利2016秋拍会成交价437万元

 

26、笔耕不辍,1983年6月11日苦禅老人逝世,前六天仍在作画,夫人李慧文在案边协助。

 

     李苦禅,人如其名,百苦的一生:
    李苦禅(1899-1983),原名英杰,字励公,擅大写意花鸟画,汲取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的技法,笔墨雄阔、气势磅礴,树立了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新风范,堪称当代中国画一代宗师。李苦禅人如其名,纵观其一生,全被一个“苦”字囊括了。
    他一生师从名门,当过教授,坐过上宾,也当过拉车夫,卖过戏园票;当过地下党,也曾饱经批斗;娶过大家闺秀,也被带过绿帽,儿子还被老婆的情郎残害而死,但他还是成为了国画大师!有人曾这样评价他:人世悲欢皆虚幻,七情六欲一念牵。一旦悟通烦恼处,心中净土连西天。咄!咄!无染无垢超三界,白藕脱泥即苦禅。他就是——李苦禅。

    他是齐白石的学生,还是毛泽东的同窗,更是一代国画大师。徐悲鸿赞他的画:“天趣洋溢,活色生香”。郝左春评价他说,“他是艺术界革命的前驱”。从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通过勤学苦修,终成为艺术史上少有的“大师”。而他的一生却人如其名,波澜迭起,包揽百苦。

一、师从齐白石,生活清苦!
    昔人学道有道一而知十者,不能知一者,学画亦然。劣天分者虽见任何些数而一不能焉。愚者见一亦如无一,苦禅之学余而能焉,见一能为二也。——白石题记
    李苦禅是山东高唐县李奇庄的一个农家子弟,取名英杰,自幼爱好武术和绘画。
    1919年,李苦禅只身到北京求学,举目无亲,身无分文的他只好落脚于慈音寺,靠从舍粥棚里取粥度日,李英杰从此成为居士,号超三,法名苦禅,以法名行世。
    李苦禅考入北京大学勤工俭学会后,参加了业余画法研究会,免费学习素描。1922年转入北京国立艺专,白天上课,晚上拉人力车挣钱,腊月里还穿着夹袍,十分清苦。
    1923年,尚未毕业的李苦禅径去北京西三道栅栏6号齐白石家登门拜师。一进门他就开口说:“齐先生,我很喜欢您老人家的画,想拜您为师,不知能不能收我?我现在还是个穷学生,也没什么见面礼孝敬您,等将来我做了事再好好孝敬您老人家吧!”
    齐白石见这位乡音不改的穷学生求学心切,当即应允了。齐白石话音未落,他就急忙行拜师礼:“学生这里给老师叩头啦!”案边狭窄,只能挤下跪,他差点跌倒。一时间惹得老人又惊又喜,从此,李苦禅就成了齐门第一位弟子,是年24周岁。
    当时李苦禅生活十分艰苦,每天都要拉洋车谋生。如果租拉洋车的钱够几天的饭钱,晚上便可不拉车而去齐白石家求教了。
    有一次他去八达岭写生,带的干粮吃光了,身上又无分文,只好讨饭。在回京的路上,饿倒在路边,幸亏一位好心的车把势,把他架到马车上拉回京城。
    李苦禅为了生存和求学,学习宋代的范仲淹,每天熬上半锅杂面粥,凉了用筷子划成三块,每顿饭吃一块。在艺专上炭画课,每个学生都发一个馒头,用来粘画坏了的炭画,李苦禅则小心翼翼地画,决不让一根线条出错,省下馒头当饭吃。
    当时齐白石知道他的处境维艰,从不收他的学费。不仅如此,有时还留他在家吃饭,给他颜料。这对于一个登堂入室的弟子来讲,也真够得上是十分的厚爱了。
    在齐白石的精心栽培之下,李苦禅的学业益加奋进,其艺术“头角已日渐峥嵘”。不久,他就作为一名年轻的国画教授迈进了中国画坛。
    齐白石的独具慧眼,看中了李苦禅的艺术才华。纳于门下,视为知己,并励其志曰:“英也夺吾心,英也过吾,英也无敌,来日英若不享大名,世间是无鬼神也!”

二、当过地下党,入狱受苦!
    在北京大学附设的勤工俭学会,李苦禅半天学习法语和绘画,半天从事机件加工之类的实习。在机件加工车间,他结识了一位湖南湘潭的同学,两个人都是农家子弟,相处无忌。
    这位同学就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打零工、当“书记”的毛润之,也就是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北京后,他誓不为敌服务,辞去一切职务,住在柳树井二号凌家,靠卖画为生。他不少学生和朋友是党的地下工作者。他的家也成了党的地下转送站。
    他不仅为党收集和传递情报,家中还掩藏过被日伪通缉人员。1940年5月21日晨,日本宪兵队以私通八路的罪名将他逮捕,关在地下刑讯室中。
    李苦禅在此受尽了酷刑,皮鞭抽,棍棒打,烙铁烫,杠子压……他仍然坚贞不屈,破口大骂日本侵略者,后被押入了死牢。但最终因证据不足,当场释放。

三、毛泽东与李苦禅的同窗情
    新中国建立后,北平艺专定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不料学院个别领导给李苦禅以不公正的待遇,让他“半工半教”,后来竟调离教师队伍,当起了工人,每月只发12元工薪,朋友叹气:“苦禅,苦禅,你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苦’呢!”
    有人知道李苦禅和毛泽东曾有过几个月的同窗之缘,劝他写信向毛泽东反映情况。原来在1919年,李苦禅考上了北大附设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半天学习法语和绘画,半天从事机械加工之类的实习。那时毛泽东也在其中,当时大家都喊他毛润之,并与李苦禅分在同一个车间。
    毛泽东投身于革命事业,经常来去匆匆,故李苦禅与他没有太多的接触。但两人都来自农家,偶遇一起谈起农民的疾苦,往往所见略同,尤其毛泽东的一口湖南话给李苦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放后,李苦禅才从别人口中得知,今天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就是当年的同学毛润之。已三十多年过去了,他还能记得这个老同学吗?再者,给毛泽东写信,无论成与不成,都不一定会有好的结局。
    家人也劝他“穷日子就穷过吧,并不好连买戏票的差使也会丢了。”可老是这样忍下去,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一天,李苦禅又喝了些酒,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郁闷,操起笔来横涂竖抹,积压在心头的不平和愤懑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很快,一封用五张纸连成的长信写好了。李苦禅用牛皮纸糊了一只信封装进去,写上“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先生收”,贴上几枚邮票,便将信投进了邮筒。
    酒醒后,李苦禅又有些后悔,信虽是酒后所书,内容他还依稀记得:什么“如今我的事蒋介石不管,只好找你……”、“余乃堂堂教授却被剥夺讲课之权利”啦,什么“共产党理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啦,凡此等等,甚觉言辞激烈。
    再者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毛泽东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日理万机,为了个人的事情去麻烦他,实在不该。但他又自我安慰,信已发出去,领袖和人民心心相通,向他反映一些情况,也是理所当然,想必也不会太责怪我,何必自寻烦恼?想到这些,心里反倒坦然了。
    开国还不到一年,此时的毛泽东为新生的国家日理万机,但是,收到了李苦禅的来信后,他立即着手处理,虽然他对三十多年前的这位老同学的印象记得不很清晰,但对李苦禅那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的草书却是十分欣赏,认为此人绝非等闲之辈,他当即给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写了一封信:
悲鸿先生:
    有李苦禅先生来信,自称是美术学院教授,生活困难,有求助之。此人情况如何?应如何处理?请考虑示知为盼。
    顺颂教祺
    毛泽东
    1950年8月26日

    为了进一步了解李苦禅的情况,毛泽东派了他的秘书田家英来到李苦禅家中。田家英说:“您的信毛主席收到了,他一方面给徐悲鸿院长写了信,一方面派我来调查了解有关情况,以便当面向他汇报。”李苦禅听了激动得热泪盈眶。
    田家英又说:“目前国家初建,正忙于结束战争和恢复生产,对文化事业还有一时顾不到的地方。我来时毛主席说了,您的写意画还要坚持画下去,子孙后代还是会需要的。”李苦禅向田家英倾诉了自己受到的不公待遇,田家英一一作了认真记录。临别时,田家英对他说:“您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一定会妥善解决。”
    田家英回去后,找来了李苦弹的有关资料,认真阅读后陷入了沉思:像这样一位曾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名声卓著的画家,在人民政府建立之后,竟然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准低于旧社会,造成的影响十分不良,反映了我们的一些领导同志的官僚主义作风,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不力,问题必须马上解决!他让徐悲鸿拿出一个具体方案,解决李苦禅的困难。
    有了毛泽东的亲笔信和田家英的意见,徐悲鸿就等于有了一把“尚方宝剑”,过去他想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终于迎刃而解了。李苦禅的教授职务很快恢复,还被安排为中央美院附设的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工资很快升到62元,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而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李苦禅又挨斗受批,吃尽了苦头。

四、笔耕不辍,学艺刻苦!
    李苦禅一生痴心于绘画,他把禅与画、中与西结合起来,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探索自己独特的画风,得到了齐白石的赞扬。齐白石1924年在李苦禅的一本画册上写道:论说新奇足起余,吾门中有李生殊。须知风雅称三绝,廿七年华好读书。还送给他一方“死不休”印章,要李苦禅“丹青不知老将至,画不惊人死不休”。
    李苦禅苦练大写意花鸟,他的作品继承中国画优良传统,并融中西技法为一炉,渗透古法又能独辟蹊径,在实践中出新,常以松、竹、梅、兰、菊、石、荷、八哥、鸬鹚、鹰等题材,具有笔墨厚重豪放,气势磅礴逼人,意态雄深纵横、形象洗炼鲜明的独特风格。
    李苦禅画的鹰极其动人心弦,在他的笔下,鹰的眼睛棱角分明,洋溢着一种逼人的英武之气。李苦禅先生画的鹰,被公认为是难得的画中精品。
    对于自己画的鹰属于精品之说,李苦禅先生却并不满足,他说:“画有精品,有神品。精品可以功力得之,神品则功力不逮者固必不可得,而功力即具者亦不可必得。”
    李苦禅的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国画宗师,是因为他以书入画,凭借几十年的碑学功夫书写出浑厚拙朴的线条,使人一眼就可以识别出“这是李苦禅的画”。
    李苦禅尊崇“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将中国“书画同源”的概念更加具体、准确地表达出来。他一生都在练习书法,直到逝世前几个小时,他还在临写颜真卿的《画赞帖》。

 
上一页 | 返回首页 | 下一页

海阔中文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